欢迎访问安全生产资讯网!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部署要求,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加快推动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 ”建设,近日,省质量强省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第二届中国质量万里行——青海质量行暨2024年青海省“质量月”系列活动,发布了2024年青海省质量强省建设十大典型案例,传播青海质量故事,塑造青海质量品牌,展示青海质量成就,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质量强省建设典型案例1
科技创新 赋能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
一、基本情况。近年来,省科技厅贯彻落实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重大要求部署,围绕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组建科技创新平台、培育科技创新主体,着力提高盐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盐湖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主要做法。构建“1+N+10”的新型盐湖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项目支持,开展“揭榜挂帅”“帅才科学家负责制”改革试点,着力破解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推荐技术指南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吸引人才促进盐湖企业创新发展,着力提高盐湖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科技平台培育,建设十大国家创新平台,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主体,着力打造盐湖资源开发战略科技力量。
三、成果成效。通过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省级重大重点科技专项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一批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一批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揭榜挂帅”攻克了困扰我省20年的世界难题,“帅才科学家”项目创新提供镉超标难题的解决方法,提锂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氧化镁产品的填补了国内空白,盐湖产业创新发展根基不断夯实。
质量强省建设典型案例2
海南州奋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海南州质量强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基本情况。海南州坚持“生态立州、清洁能源强州、畜牧业稳州”发展战略,立足全州水、风、光、储、热“五子登科”、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成功之路。
二、主要做法。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能源发展规划,探索“光伏生态+”治理新模式,既要发展,又要绿色,培育“绿色光伏羊”品牌,建设清洁供暖示范县,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新格局,建成五个世界之最,成功申报国家第二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推进水、风、光、热、储五位一体清洁能源综合立体发展。
三、成果成效。清洁能源并网装机及发电量超过全省一半。截至目前,全州清洁能源总装机4616万千瓦,并网装机2626万千瓦,占全省52%。水、风、光、地热、储能清洁能源“五子登科”格局加速形成。坚持生态保护与新能源建设和谐发展,加快推进“双碳”建设,建成全国新型清洁能源“千万千瓦级”示范基地和“西电东输”主力基地,实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撬起海南州绿色经济发展“新支点”。
质量强省建设典型案例3
黄南州高质量打造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东南门户”持续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黄南州质量强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基本情况。黄南州坚持“多点支撑、八方引流、六环串联、四区联动、两心集聚、一道引领”的生态旅游发展框架,致力于高质量打造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东南门户”,持续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新成效。
二、主要做法。打造“一纵五横一环”路网主骨架,大力推进西成高铁,主动融入藏羌彝文化旅游产业走廊、青甘川自驾大通道。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举办热贡文化等特色活动,谋划“跟着赛事去旅行”等品牌赛事,黄南藏戏《松赞干布》再现汉藏一家亲历史场景。大力推动特色文化名片“走出去、请进来”,加大文旅品牌、民族文化推广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三、成果成效。建成8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推出28条主题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热贡非遗特色之旅”入选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A级景区总量达到“十三五”末的3倍。获得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三张金名片,“热贡唐卡”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701项非遗项目占全省非遗项目名录三分之一。
质量强省建设典型案例4
以提质升级、品质服务为导向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
一、基本情况。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助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战略部署要求,推动青海湖国家公园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
二、主要做法。全面升级改造基础设施,高标准完成了景区设施升级,建成“中国鱼雷发射试验基地纪念馆”等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多项文化旅游精品,《梦回青海湖》大型剧目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发展。提供服务标准和专业水平,参与生态旅游标准制定,促进景区全方位提质增效,为全面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和青海湖示范区“双创”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三、成果成效。景区提质升级呈现新面貌、旅游经营管理取得新突破、旅游服务品质迈上新台阶,成功申报国家级青海湖生态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成功评定“省级生态旅游景区”。仅2023年,青海湖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22.74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有力推动青海湖国家公园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让青海湖成为大美青海“皇冠上的蓝宝石”的生动实践。
质量强省建设典型案例5
发挥优势 多路推进
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引领区
海北州质量强州建设协调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一、基本情况。海北州锚定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引领区走在全省前列目标,坚持“生态海北、绿色农牧”发展导向,加大产业科研创新,培育产业优势品牌,着力培育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5+8+N”农牧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主要做法。健全机制,科技赋能构建高效生产体系,“多胎藏羊”等选育技术促进了“三生共赢”发展。做大做强“北”字号品牌,青稞“昆仑14号”“青油21号(北油3号)”成为我省当家品种,“门源青稞”成功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精心打造“祁连山下好牧场”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39个产品入选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优品库”。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实施“九个一”配套工程,加快推进全产业链条发展。
三、成果成效。全州2322万亩(154.8万公顷)天然草原和199万头只牦牛藏羊通过有机监测认证。“三品一标”认证注册农畜产品达119个,“祁连藏羊”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刚察藏羊”列入全国“一县一特色”中国品牌目录。海北州已成为全省最大的青稞、油菜、藏羊、林麝供种基地和西北最大的冷水鱼鱼苗供种基地。
质量强省建设典型案例6
因地制宜 注重实效
推动高原地区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民政厅
一、基本情况。省民政厅立足省情实际,聚焦解决老年群体急难愁盼问题,因地制宜探索助餐服务模式,稳步有序推进城市、农村、牧区老年助餐服务。目前全省已有217个城市社区、435个村开展助餐服务,日均服务老年人1.5万人次左右。
二、主要做法。突出政策引领,联合11个部门印发实施方案,提出16条具体举措,努力让广大老年人享受到优质就餐服务。建立多元筹资机制,省级财政每年投入约1亿元,城市依托现有养老机构和餐饮门店设置老年助餐点,农村将助餐点建设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保障助餐服务持续发展。优化整合资源,推行“集中助餐”和“互助上门”模式,各市州积极探索市州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三、成果成效。全省每年享受助餐服务老年人逾500万人次,享受到了“舌尖上的幸福晚年”。西宁市被评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地区,受到国务院第7次大督查通报表扬,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2024年,推动海北州被民政部、财政部评定为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优秀地区。
质量强省建设典型案例7
体育融入群众生活 幸福西宁充满活力
西宁市体育局
一、基本情况。西宁市体育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持续打造高原特色品牌赛事,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幸福西宁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二、主要做法。推动全国地区性体育赛事纷至沓来,举办了多届环湖赛开幕式及西宁段比赛,提升了西宁城市影响力。举办超百项市级赛事邀市民同行,元旦环城赛成为全国地级市连续举办时间最长、届数最多的冬季标志性群众体育品牌赛事,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季季有主题,体育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持续打造高原特色赛事品牌,元旦环城赛、国际风筝邀请赛等品牌赛事精彩纷呈,“一县(区)一品牌”精品赛事,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体育赛事活动品牌影响力。
三、成果成效。全国地区性赛事频频落户西宁,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大赛,全民健身意识普遍增强,体育健身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达37.2%,推动了体育旅游深度融合,西宁成为全省群众性赛事活动最活跃的城市,连续三次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城市”,为西宁市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贡献了体育力量。
质量强省建设典型案例8
一条老街激活东区记忆,一个品牌擦亮东区名片
西宁市城东区质量强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基本情况。中下南关因展示青海省风土人情、延承老城巷道风貌、集聚民族传统美食、具有浓厚商贸气息,孕育着老城区独一无二的城市魅力,成为我省“烟火文化”的一张特色名片。
二、主要做法。城东区以下南关、湟水河等特色地标为点位,以酿皮、酸奶等特色美食为素材,创新AI宣传注解老街文化基因,多维呈现城区新景,制作原创喊麦《大话东游》,深挖“烟火城东”品牌故事,推出“烟火城东”短视频57部,播放量话题量创新高。“新”“老”连接实现文化交流,传统文化通过数字创新表达,社会各界共同守护,老住民与外来户文化交融,市集生活“空手走不出的烟火巷”,“土味”文化还原生活本来的样子,寻找到通往广大群众内心、与时代共振的捷径。
三、成果成效。城东区深入挖掘巷子文化、美食文化、市井文化、河湟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步内涵,融合创新打造城区“烟火文化”宣传名片,央地主流媒体争相报道,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平台热度持续飙升,央视新闻直播下南关热闹非凡、烟火升腾的盛况,“空手走不出的烟火巷”话题进一步燃爆,下南关成为青海旅游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
质量强省建设典型案例9
挖掘本地资源 打造青海特色思政教育品牌
西宁市胜利路小学
一、基本情况。胜利路小学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探索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新途径,构建“611+”馆校合作研学基地,拓展“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
二、主要做法。按照陈刚书记关于打造思政课精品特色品牌的重要要求,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生态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教学元素,开辟思政课里“行走的课堂”,构建了“611+”(六馆一院一基地)研学基地,感受文物背后的中国文化故事和青海非遗文化宝库博大精深,探寻“科学小秘密”“减灾小技能”“气象小知识”,举办“两弹一星”精神专场讲座,坚持“讲好红色故事”“邮票的故事”,激发浓浓的爱党爱国爱青海之情。
三、成果成效。作为“青藏公路第一校”“西宁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单位”,胜利路小学不断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激发了学生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真挚情感。不断传播青海故事,“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打造了具有青海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
质量强省建设典型案例10
健全政策机制 凝心聚力攻坚
以湟水河高品质水生态环境助力美丽青海建设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
一、基本情况。湟水河是青海人民的“母亲河”,流域内承载了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和产值,是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致力于湟水河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助力美丽新青海建设。
二、主要做法。健全政策机制,颁布施行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用法治力量守护母亲河清洁健康。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探索“一河段一策”和“一支流一策”模式,实施湟水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着力提升流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注重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统筹结合,构建全流域“上下游一盘棋”的治水格局,发挥“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作用,率先在南川河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与多个国家级技术单位合作,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
三、成果成效。全力推动湟水河水质不断改善,2023年,湟水流域国省控断面全部达到优良水质,优良比例较2012年提高了33.3个百分点,出省境边墙村国控断面水质连续8年稳定在Ⅲ类以上,较2012年的Ⅴ类改善明显。
新华社里斯本11月23日电(记者孙奕...
为充分发挥外出施工行业党建引领作用,...
11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
近日,全省居民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杭州11月19日电(记者 董雪、唐弢...
里约热内卢11月18日电(记者 倪四...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安全生产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安全生产资讯网 aqsc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