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全生产资讯网!
2024年云南省知识产权宣传周新闻发布会在昆明举行
4月19日,2024年云南省知识产权宣传周新闻发布会在昆明举行。
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夏生安向新闻媒体介绍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的成效。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云南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好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创新作用,加强专利转化运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知识产权创造实现量质齐升
云南省综合运用各项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措施激励创新,知识产权创造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23年,全省专利授权3.27万件;发明专利有效量2.76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97件,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5.54%和23.9%。商标有效注册量69.26万件,同比增长10.34%,全国排名上升1位至第17位;累计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54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5件,农产品地理标志86件。全年版权作品登记10.97万件,同比增长112.76%,首次突破10万件。累计获国家授权的林业植物新品种350个,全国排名第4位。通过国家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178个,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2941个。
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纵深推进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取得新进展。2023年,以“昆仑”专项行动为牵引,全省保持严打态势,破获侵权假冒犯罪案件2503起,同比上升39.37%,挽回经济损失71.9亿元;统筹四大检察职能,批捕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41件54人,起诉53件134人;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103件,审结案件5802件;推进公证业务工作,办理知识产权保护公证业务1130件。
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取得新成效。各部门组织开展“剑网”“龙腾”等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行动,全省查处商标案件982件,同比增长10.71%;专利侵权案件立案636件,同比增长274.12%;查办侵权盗版行政案件106件,首次突破100件;海关查扣侵权涉嫌商品613批次,涉及商品31.23万件,同比增长10.25%和33.64%。
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取得新突破。推动落实技术调查官制度实现“零突破”,技术调查官参与知识产权司法审判与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15件;推动行政执法与司法有机衔接,联合开展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司法确认工作;推进在线调解,累计14个调解组织、55名特邀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开展案件调解1914件。成功申建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昆明分中心,涉外风险防控能力持续提升。
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日益凸显
地理标志培育进一步深入。2023年,深化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试点,新增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经营主体144家,累计达682家,年产值143.65亿元。筹建全省地理标志促进乡村振兴示范区3个,支持20家用标企业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带动数千家农户增收。争取专项资金,支持昭通苹果、普洱咖啡等28个产业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牟定腐乳和保山小粒咖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香格里拉松茸和漾濞核桃入选国家第二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全省累计8个。普洱咖啡、普洱茶、文山三七和宣威火腿等4个案例入选第二批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区域品牌建设进一步拓展。“云南白药”等20个商标品牌,“建水紫陶”等6个区域商标品牌,“保山小粒咖啡品牌指导站”等20个商标品牌指导站,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批“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加快培育“老字号”品牌,商务部认定“昆药”等6个品牌为第三批“中华老字号”。打造“云南米线”区域公用品牌,开展“云南米线”产地溯源、绿色食品认证工作。“云上黑山羊”入选2023年全国农业主导品种,在云南省和21个省(区、市)累计推广种羊15万余只,综合经济效益达300亿元,累计带动1.5万户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建设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展示体验馆云南专区,线上线下同步展示销售地理标志农产品。
转移转化机制进一步完善。云南省获国家专利转化专项支持,被确定为2023年专利转化奖补省份。全年专利出让2330次,受让2333次。专利商标质押融资139项15.22亿元,金额实现翻番,分别是2022年的2.6倍和2.2倍。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水电十四局第1期知识产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深交所发行。50项专利获云南省专利奖。中国—南亚东南亚国际技术转移交易网络平台上线知识产权成果20万余项,累计实现技术有效对接服务100余项。全省高校积极开展“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转化行动。
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多元。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4户、优势企业113户,全省累计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279户。昆明市知识产权运营重点城市建设有序推进。新增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1个、试点示范县3个。评定省级知识产权推动高质量发展示范县5个、示范园区5个、示范企业130户。组织60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2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首批创新管理知识产权国际标准实施试点工作。开展版权示范创建工作,认定省级示范单位5个、示范园区(基地)2个,向国家版权局推荐示范单位、园区(基地)9个。
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省级15部门联合印发《云南省加快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营造知识产权服务业良好发展环境。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公共网点建设,新增商标业务受理窗口8个,累计设立18个;新备案省级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网点21个,累计备案47个;新建版权服务工作站14个,累计建成52个,实现各州(市)“三个全覆盖”。加强知识产权特色服务出口基地认定及建设,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出口新主体,推进知识产权服务提质升级。昆明市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城市建设试点,昆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昆明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年受理专利预审申请1572件,获授权852件,提升了专利授权效率。“云南版权作品登记系统”新增区块链时间戳存证功能,进一步加强作品登记工作的公信度。
知识产权人才基础不断夯实。2023年,认定省级知识产权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实务人才三类人才73人,累计认定281人。做好知识产权职称评审工作,加强知识产权领域(经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知识产权教育普及,大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开设知识产权专业,在校生268人;新增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15所,累计104所。全省举办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种业保护、知识产权审判业务等各类培训,参训人员2万余人。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云南省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知识产权源头保护为基础,以转化运用为牵引,全面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工作全链条,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新篇章。
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近年来,云南省在促进地理标志运用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夏生安:云南省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孕育了一大批种类丰富、各具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其中,茶、道地药材、果蔬、畜禽产品,粮油传统特色产品及手工艺品等地理标志产品量大、质优,已经成为带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及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成为名副其实叫得响的“云字号”“滇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为进一步发挥地理标志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定《云南省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管理办法》,通过国家、省、州(市)、县(区)四级协同推进,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推动云南地理标志资源整合,发挥最大效能。
“保山小粒咖啡”“龙陵紫皮石斛”获国家级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支持,“普洱茶”“勐海茶”“昭通天麻”“宣威火腿”等68个产品获省级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项目支持,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品牌效益,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行动,充分体现了“用活一枚地标、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效果,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通过开展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企业更加重视和严格执行地理标志产品标准,进一步完善产品和体系的认证,提高知识产权创新力度,加强区域公共品牌的宣传和打造。其中,“勐海茶”地理标志产品比同类产品价格普遍高20%以上,实现每公斤毛茶收购价平均提高25元以上,茶叶亩产增收2000元左右,带动18096人脱贫;保山小粒咖啡品牌价值提升到23.07亿元。农户严格按地理标志产品要求种植管理加工的咖啡,价格比同类产品高50%左右。普洱咖啡、普洱茶、文山三七和宣威火腿等4个案例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文山三七、香格里拉松茸等8个产品列入国家重点联系指导目录。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还积极推动地理标志走向国际市场,普洱茶、保山小粒咖啡、文山三七、宣威火腿等11个地理标志产品进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协定互认名录,提升了云南省地理标志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积极动员广大地理标志用标企业,充分利用国内重要展会,加大云南省地理标志产品传播推广力度,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11月19日至2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
新华社里斯本11月23日电(记者孙奕...
为充分发挥外出施工行业党建引领作用,...
11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
近日,全省居民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杭州11月19日电(记者 董雪、唐弢...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安全生产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安全生产资讯网 aqsc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