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全生产资讯网!

首页

2022年重点工作安排

时间:2022-12-14 来源: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江苏局 作者:佚名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三年大灶”专项整治深化提升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的开局之年。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奋力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坚持精细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专业治理,大力提升应急指挥、专业救援、科技信息支撑、基层基础保障能力,全力做好安全防范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重点抓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以更高的要求深化专项整治,全力提升安全治理水平。紧盯重点行业领域,标本兼治、精细管控,推动专项整治向纵深发展。一是抓实重点任务。对照省委、省政府三年专项整治“1+2+10”工作方案,抓好《关于持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的意见》落实,逐一压实13个方面40项重点任务的属地和部门责任,细化措施、倒排时序,挂图作战、跟踪问效。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完善巡查机制,优化巡查体系,启动新一届任期巡查,突出事故多发领域,探索采用“条块共进”方式开展专项巡查。按“共性”+“个性”原则,科学设置设区市党委、政府和省安委会成员单位考核指标。完善专委会工作规则,健全运行机制;开展省市县三级联动督导,约谈警示事故多发地区和部门。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做好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专项整治“三年大灶”的报告工作。三是强化风险研判。完善重大安全风险研判机制,加强信息分析,把握苗头性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化解风险隐患。综合运用部门信息共享、基层信息员、舆论监督、举报奖励等手段,鼓励群众发现和报告身边风险。四是健全长效机制。聚焦责任体系、工作机制、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等方面成果,在推广既有经验做法基础上,根据今年实践,定期不定期相结合,总结提炼形成新的制度成果,加快在全省落地见效,确保专项整治成效走在全国前列。

  (二)以更准的手段防控安全风险,全力遏制重特大事故。研究风险防控规律特点,采取更加有效措施,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一是防控危化品风险。开展安全风险集中治理,推动“两重点一重大”老旧装置改造升级,持续开展大型油气储存基地专项督导检查,深化使用安全专项治理,打击违法违规“小化工”。督促重大危险源企业落实包保责任制,将风险清单录入“五位一体”平台,实现线上动态巡查管控。发挥专家技术支撑作用,出台17种重点监管工艺操作规程和检查指引,指导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推动化工园(集中)区风险管控提档升级,年底前D类达到50%。二是防控矿山风险。严控冲击地压采掘工作面推进速度,落实“三限三强”防治措施。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源头防治瓦斯、水害等重大灾害,开展煤矿采掘接续、企业主体责任等专项监察。开展单班下井超30人非煤地下矿山“全系统、各环节”的安全条件审查,出台非煤地下矿山顶板管理指导意见和复工复产验收管理办法,强化外包工程管理。三是防控冶金工贸风险。完成粉尘涉爆企业全覆盖执法检查,推广苏州市粉尘涉爆风险预警做法。推动铝加工(深井铸造)企业用好监测预警联锁装置,引导企业将固定式熔炼炉改为倾动式、将钢丝绳牵引铸机改为液压式。督促中频炉使用企业设置冷却水报警联锁装置、封堵管道间隙、全部设置应急逃生通道。集中整治有污水池、生化池等设施和造纸、酱腌菜、皮革制造有限空间作业企业。四是防控道路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突出“两客一危”、农用车、务工包车等重点车辆,加强路面执法。依法严厉打击“三无船舶”,强化商渔船共治。持续开展既有建筑隐患排查整治和危大工程安全检查,加强深基坑工程安全管理。结合燃气老旧管线更新改造,推进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重点治理“黑气瓶”、使用不合格灶具等突出隐患。开展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地下建筑等场所消防隐患排查整治。

  (三)以更宽的视野推进本质安全,全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认准的事情,一项一项地抓、一件一件地做,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一是加大源头管控力度。严格落实危化品“禁限控”目录,科学审慎引进危化品项目,严把准入关。坚持矿山数量只做减法、不做加法,保障龙东煤矿安全关闭,关闭退出长期停产停建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督促回采尾矿库有序实施回采。依法依规淘汰铝加工(深井铸造)行业落后产能,认真落实金属冶炼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推动企业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开展标准化定级工作。二是严控高危区域作业人数。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工程,滚动摸排易燃易爆作业场所人数,严格控制在9人以下。完成煤矿冲击地压危险作业区域“二道门”装置建设。推动粉尘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降低产尘量、减少产尘环节、控制作业人数,大幅压减单班作业超过30人的涉粉场所。三是提升设备和工艺安全水平。推动具备条件的硝化企业完成微通道、微反应器改造,实现连续化生产;督促硝化、氯化、氟化、重氮化、过氧化企业,用好反应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完善安全设施和安全仪表系统。应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方法,发现装置潜在风险,推动重点企业达到全流程自动化控制标准。对接监测预警系统和重大危险源企业“五位一体”平台数据,动态掌握企业特殊作业、智能巡检、人员定位等功能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限期闭环整改。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推广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井建设经验,推进南京梅山铁矿辅助系统智能化和句容台泥水泥5G矿车自动驾驶。推动钢铁企业优化工艺流程,实施远程冶炼、智慧集控,推广“长改短”“转改电”。四是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工程治理。抓住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机遇,督促推进农村道路生命防护工程、渔船AIS防碰撞系统建设、电动车停放充电“蓝天工程”,督促更新改造燃气管道、餐饮等场所安装燃气泄漏报警装置、实施“瓶改电”“瓶改管”工程,指导南京市开展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试点建设。

  (四)以更新的理念实施精准执法,全力提高指导服务效能。明确执法重点、提升执法质量、规范执法行为,寓监管执法于服务之中。一是执法对象要精准。依托风险报告系统,聚焦高风险领域,综合研判企业工艺设备、作业环境、管理水平、风险隐患等要素,建立风险指数模型,评定企业风险指数,将重点风险突出、管控能力不足、发生事故概率较高的企业作为重点执法对象,其他企业作为一般执法对象。原则上1个执法对象对应1个执法主体,重点执法对象每年全覆盖执法检查一次,一般执法对象采取双随机方式执法检查。二是执法事项要精准。紧扣关键环节、要害岗位、重点设施等,确定执法事项清单,开展针对性执法检查。同一企业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要制定综合清单,把风险报告作为必查事项。三是执法方式要精准。统筹省市县三级年度执法计划,依法公示、严格执行。在重要节点、重点时段,运用飞行检查、“四不两直”、明查暗访等方式开展执法。协调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减少多头执法。运用信息化系统辅助执法案由发现和整改复查,强化专业技术支撑。四是处罚惩戒要精准。严格落实自由裁量细则,确保裁量适当。实施“一案双罚”,既处罚责任单位,也处罚责任人员,杜绝“为处罚而处罚”“为完成任务而处罚”现象。综合运用失信惩戒、媒体曝光、行刑衔接等手段,严惩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挂牌督办制度,评估较大事故责任追究和整改落实情况。

  (五)以更大的力度强化灾害防范,全力筑牢防灾减灾防线。更好发挥减灾委、森林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防汛抗旱指挥部的作用,健全完善主要涉灾部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联动机制,强化信息获取、灾害预警、群众转移、灾后救助,真正形成从预警监测到提示应对、从力量前置到转移安置、从物资储备到及时救助、从灾情统计到灾后重建成体系的灾害应对防范机制,推动“防”“抗”“救”规范有序衔接。一是强化监测预警。推动建设全国强对流(大风)监测预警服务气象现代化先行试点,聚焦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提升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能力,提示应对气象灾害。投用外省来苏人员预警信息发送平台和预警信息发送专用通道,确保“红色预警1小时内发完2个设区市、2个小时内发完6个设区市、3个小时内发完全省”。二是强化防范应对。健全防汛抗旱组织体系,构建指令畅通、职责清晰、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排查临河村居、水库堤坝等安全隐患,存在问题的立行立改,一时无法整改的制定应急预案;准确掌握城市地下空间、下凹式立交、地铁等重要易涝点和水利工程隐患点情况,动态掌握汛情,科学前置物资队伍,及时转移安置群众。开展野外火源治理和打击森林违法用火行为专项行动,提前做好地震、地质灾害、雨雪冰冻等灾害的防范应对。三是强化灾害防治。加快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聚力攻坚突破,确保重大项目及早发挥效益,实现防灾减灾能力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推动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9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危化品、煤矿、非煤矿山等重点企业、重大自然灾害、综合减灾能力调查,用好普查成果。四是强化救灾救助。制定出台应急物资储备品种目录和规模要求,健全物资快速调拨机制;继续布局建设省级应急物资储备前置点,市县两级建设储备库。强化抗洪抢险、排水排涝装备的配备,在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配备特殊装备,提高断路、断电、断网等极端情况下的应急保障能力。完善快速报灾机制,强化灾情研判,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实时对接灾区需求,加强受灾群众救助,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有序推进恢复重建。

  (六)以更快的步伐加强能力建设,全力优化应急管理体系。抓住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决定的契机,按照“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救援能力建设,在平时下足功夫,在关键时刻赢得主动。一是提升应急指挥能力。机制方面,量化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启动标准,细化实化各有关部门单位行动措施,构建“直插到乡”的扁平化指挥机制,确保预警发布后迅速进入状态,确保救援指挥到现场、到网格;规范应急指挥部组成人员分工,强化指挥部统一领导,关键时刻始终有党政领导坐镇指挥、掌控全局,现场指挥听取专业意见、发挥专家作用;和卫健委共建省级应急医疗救援中心。硬件方面,高标准建设全国一流的省级应急指挥中心,深化市县指挥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科学布点镇村指挥场所;建设大型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分区域部署中型应急指挥车,强化偏远乡镇单兵、布控球、无人机、“应急宝”的配备。软件方面,推动指挥网、政务网、便捷移动指挥网、卫星通信网“四网联动”,以融合通信系统“双备份”和视频会议系统“双联通”优化现场应急通信通道;完善指挥信息系统,加大信息汇聚力度,接入9万个应急大喇叭,在化工园区等重点区域建设一批高点监控,形成智能高效的应急指挥“一张图”。二是提升专业救援能力。基地方面,加强已建成基地综合能力提升和联动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危化品应急救援南京基地、油气管道应急救援徐州基地、自然灾害工程常州基地的专业骨干作用,推动连云港徐圩新区危化品应急救援基地加快建成国家级基地;推动省沿江(江阴)危化品应急救援基地二期、省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训练基地续建项目、省森林灭火应急救援宜兴基地、省非煤矿山应急救援南京基地新建项目建设,优化建设规划、提升建设水平。队伍方面,建强24支省级专业救援队伍,配强装备、加强训练;设区市至少建设5支、县(市、区)至少建设3支专业队伍;推动航空救援力量建设,实现1小时内覆盖全省的救援水平;继续布局建设省级防汛抢险队伍,设区市至少建设1—2支、洪涝灾害多发地区和重点流域县(市、区)至少建设1支防汛抢险队伍。预案方面,实现乡镇(街道)、村居(社区)等基层单位预案应编尽编,指导企业建立应急处置卡制度;制定《应急演练评估基本规范》地方标准,修订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出台省级救援基地和专业队伍建设管理办法,规范社会力量调用管理。演练方面,开展新修编预案演练,组织开展应对极端强对流天气桌面推演;举办专业救援、社会救援力量骨干培训班,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赴险工险段、易涝点、化工园区、地质灾害和森林防火重点地区拉动演练。协作方面,与东部战区、省军区、武警江苏总队加强协作,与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优势互补,形成救援合力;发挥长三角应急管理专题合作组、应急减灾和救援博览会作用,深化区域合作,提升作战能力。三是提升科技信息化能力。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平台和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一批先进实用的新成果;做强省化工本质安全研究院、城市安全技术研究院,建设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机构。强化“一网一池一平台”架构,实现应急管理业务“一张图”总览和纵深展示;完善危化品、粉尘涉爆、地下矿山等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优化行政执法系统、问题处置监管平台、安全风险报告系统,构建自然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加快推进预案管理、救援基地和专业队伍信息化。

  (七)以更实的举措抓基层打基础,全力夯实支撑保障。深化改革创新,坚持探索先行,加快筑牢应急管理基础保障。一是推进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动设区市和市辖区年底前全部实行以区为主的执法管理体制、县(市、区)实行“局队合一”体制、乡镇(街道)实行派驻执法,实现执法重心下沉基层。推动整合乡镇(街道)安全生产、防灾减灾、防汛、消防等资源力量,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打造专兼结合灾害信息员队伍,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米”。二是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有关高校加快应急管理学院建设,增设应急管理相关专业,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健全应急管理人才和技术保障体系。培育建设安全生产示范职业院校,推动“三项岗位”人员考试机构全部达标。三是推进应急法治建设。修订省安全生产条例,指导设区市加强应急管理立法。开展行政公益诉讼,强化行刑衔接,规范移送标准和程序,加大涉刑违法案件移送司法力度。加快制修订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装备标准。四是推进应急宣传教育。开展安全生产培训“走过场”专项整治和打击假冒政府网站制售假冒安全生产证书专项行动,推广开工“第一课”讲安全制度。创新开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活动,办好“除隐患、保安全”专栏。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实施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应对能力。

  


原文链接:http://ajj.jiangsu.gov.cn/art/2022/1/29/art_81371_1033854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隔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安全生产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安全生产资讯网 aqsc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