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全生产资讯网!

首页

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06-03 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作者:佚名
2021年,国务院印发了《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对未来计量事业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部署安排,明确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到2035年建成以量子计量为核心、科技水平一流、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国际化发展潮流的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新时代计量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未来一段时期计量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领会新时代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的战略考量

  门捷列夫曾说过,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测量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技术基础。一个国家的测量能力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本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能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

  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是计量事业发展的战略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计量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计量科研成果大量涌现,建成185项国家计量基准和6.2万余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标准物质供给数量持续增长,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更加完善,获得国际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达1779项,位居世界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计量基础仍较薄弱,部分领域量值传递溯源能力还存在空白,关键测量技术有待突破,高端测量仪器仪表和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国外,测量数据未能在科技、工业和社会治理层面得到有效应用。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先进测量技术、测量装备的研发投入,以谋求新一轮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开启了以测量单位数字化、测量标准量子化、测量技术先进化、测量管理现代化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测量”时代,国际计量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世界测量秩序正在重构。在新时代背景下,计量事业发展迫切需要改革创新,根据现代测量需求的变化重新诠释计量的内涵外延,明确新的任务、目标和要求,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全面提升国家整体测量能力和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不管是发展实体经济、振兴制造业,还是提升质量,计量都是重要的基础和保障。特别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迫切需要计量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精准、更加快速、更加泛在的计量技术支撑和保障。但是,传统计量主要关注测量标准和测量器具的思路和做法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大量关于测量技术、测量方法、测量程序和测量结果的要求不断涌现,高质量发展对精准测量测试的需求与现有测量体系支撑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解决这种矛盾,就必须根据当前高质量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在传统计量体系的基础之上积极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最佳测量。

  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是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过程。计量是重要的产业技术基础,也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只有测得出,才能造得出;只有测得准,才能造得精。计量技术和能力的提升,对于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瓶颈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石”和“标尺”作用。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装备、精密机械、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批准筹建了45家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瓶颈问题,以计量杠杆撬动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不断加强计量测试技术、方法和设备的研究和应用,努力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得到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也为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准确把握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的基本思路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知识产权局共同出台了《关于加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出台的十余个文件都明确提出要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需从战略定位、主攻方向、前瞻理念和多方推动等方面统筹考虑。

  立足新时代,突出战略性。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和整体规划布局,对计量事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进行战略思考和统筹谋划。同时,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的构建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等战略任务和目标。

  适应新形势,突出方向性。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要立足新发展阶段,结合先进测量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聚焦我国测量体系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明确传统计量体系向现代先进测量体系转变的主攻方向,突出测量理念创新,推动测量方法科学完善、促进测量过程规范高效、强化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溯源性,充分发挥测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支撑保障作用。

  贯彻新理念,突出前瞻性。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融入到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突出测量理念、测量技术、测量方法的前瞻性,加强基础性和共性测量技术研究,探索开展颠覆性测量技术创新,推动高端精密测量核心器件、核心算法和核心产品的突破,推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提升满足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需求的测量能力和水平,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明确新任务,突出多元性。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聚焦新时代精准测量需求,针对普遍性和关键共性测量难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路径,既包括测量技术、测量仪器设备、测量实验室等硬件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测量数据、测量人才、测量技术规范等软实力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测量实验室、行业企业等各方主体的测量理念、能力和水平,使测量活动的各方主体都能在体系中找到其遵循和要求。

  将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工程,需要集中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持之以恒去推进,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要积极发挥各方力量,动员各领域广泛参与。要用“大计量”的思维和理念去推动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的建立,动员全社会各领域共同参与。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形成多部门共建共享共用和协调推进的计量工作机制。鼓励社会各方资源围绕国家重点领域测量需求,建立各类先进测量服务机构,为行业发展提供精准测量服务,推动先进测量能力差异化、多样化发展,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测量活动的主体作用,督促企业合理配备测量设备,严格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控制,建立必要的计量管理制度,加强测量投入,不断提高企业测量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强化科研攻关,提升测量技术水平。要加强计量学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原始创新,围绕国际单位制变革,加快计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解决极值量、复杂量、微观量等准确测量难题。加强高端仪器设备的研发,提升测量仪器设备的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国产测量仪器设备品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各类测量主体建立联合实验室和技术创新联盟,加强测量资源开放共享,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增强国家先进测量体系的创新活力。

  三是要提高量传溯源能力,夯实测量体系基础。增强计量基准自主可控能力,建立原子时标基准、能量天平法质量基准和热力学温度基准等新一代国家计量基准,填补我国在人工智能、环境保护、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最高测量能力空白,强化量值源头供给,建立以国家计量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行业)计量标准、企事业计量标准为主体的层次分明、链条清晰的计量标准基础设施网络。针对各领域测量能力的不足,加强国家测量基础条件和能力建设,打造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的国家先进测量实验室。

  四是要强化人才培养,树立先进测量理念。推动测量知识全民普及,结合“世界计量日”“质量月”等活动,大力普及测量常识,增强全民测量意识,营造支持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的环境。加大对测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懂测量、懂技术的专业测量技术人才队伍;实时跟进国际发展动态,建立国际测量专家库和人才库。加强测量技术人才培训,打造富有自主创新精神、专业技术能力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测量人才队伍。

  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司长 刘红亮

  相关链接:国务院关于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原文链接:http://gkml.samr.gov.cn/nsjg/xwxcs/202206/t20220601_34747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隔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安全生产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安全生产资讯网 aqsc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