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全生产资讯网!

首页

海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关于推广第一批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的通知

时间:2022-03-19 来源: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作者:佚名

  

  海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关于
推广第一批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的通知
琼营商〔2022〕2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各成员单位:

  创一流营商环境是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目标要求和关键。近年来,全省各市县、省级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涌现出一批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成果。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形成全省比学赶超抓改革促发展的良好氛围。经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第六次会议研究同意,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第一批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详见附件1)。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各市县、各单位要深刻认识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习借鉴“示范案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推进各项改革,着力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一流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的推广工作由省级有关业务主管单位牵头负责(具体责任分工详见附件2),请相关责任单位研究制定推广工作方案,明确推广的范围、内容、方法、路径、要求等,积极推动示范案例中形成的经验进一步推广实施、落地见效。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办公室负责做好统筹指导、督查督办等工作。

  附件:1.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1-10)

  2.推广第一批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责任分工表

  

  

  海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
2022年3月1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1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水电气“报装联动”改革
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根据《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亚市创建一流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三府办〔2021〕216号)精神,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整合优化水电气报装业务,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园区试点推行水电气报装“一站式”“两先行”“四个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一站式”政务服务,助力审批效率提升。针对企业水电气报装需多头申请办理的痛点,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联合水电气等公司,分别制定了创建水电气优化营商环境示范点行动方案,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开设“水电气报装服务综合窗口”,打通政务服务数据与水电气等公司之间数据互通互认渠道,水电气等公司通过政务服务系统可以第一时间获取企业相关信息,实现水电气报装“一次不用跑”,提高审批效率。

  (二)“两先行”主动服务,助力报装服务快捷。水电气等公司派专员预约企业,上门提供“两先行”服务(技术、安装),提前协调做好现场踏勘、编制方案、外线施工和表管安装等接入流程,可与企业同步设计、施工、验收,避免后期报装水电气二次开挖土地,确保管网工程施工完成后能以最短时间完成验收、开通和经营管理权移交等工作,在园区企业用户正式用水、用电或用气前,完成水电气管网接入的前期工作,将报装流程变为报用开通。

  (三)“四个零”极简服务,助力办事成本降低。一是“零上门”报装。通过“园区服务中心热线”“微信公众号网上营业厅”等多渠道申请报装预约。二是“零材料”提交。凡是能够在政务系统等正规渠道核验用户证照和信息的,用户无需再提供任何证照材料。三是“零审批”服务。只需提供报装登记信息,签署承诺书和报用合同,即可完成接入前期手续。四是“零成本”接入。在园区市政管网已敷设的规划建设用地区域内,企业用户无需承担其建筑区划红线外发生的任何安装费用。

  二、主要成效

  (一)供水服务更优。供水企业免费为用户提供前期接水报装的技术和咨询服务,改革前,企业用水报装需耗时4—12个工作日,一般需要跑两趟才能完成供水报装业务。现在,企业提出用水需求当天就可以实现开通用水。供水公司全面推行的“管家式”供水延伸服务,甚至将供水专业服务延伸至了用户“水龙头”。

  (二)供电时限更短。供电报装全流程改革优化后,供电时间大大压缩,园区内低压用电报装时间由6个工作日压减为2个工作日、高压单电源用电报装时间由32个工作日压减为20个工作日;园区内10千伏单电源扩报装客户取消“客户确定供电方案、答复供电方案”工作。

  (三)供气流程更简。燃气报装全流程精简优化后,燃气报装办理环节由7个缩减至2个,重点项目燃气报装,燃气公司开辟“绿色快速通道”,实行“四同时”(同时报装、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确保项目按时、按需安全供气,着力提升企业用气满意度。

  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水电气“报装联动”改革,有效提升水电气报装服务便利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实现建设工程项目流程与水电气报装流程的高效衔接,减少了审批程序、降低了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保障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助力工程项目建设和投产提速。2021年7月以来,已有28个项目受益,园区企业用户已享受水电气技术和服务“两先行”58次,共减免报装相关费用437.93万余元。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2

  洋浦保税港区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
儋州市人民政府(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2020年6月,省委、省政府赋予洋浦保税港区打造海南自贸港“样板间”的重大使命,洋浦保税港区聚焦自贸港政策落地见效和做大经济流量,着力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破解企业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有效提升了市场主体的便利度和获得感,有力促进了自贸港政策实施和保税港区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成立园区综合党委,党建引领园区发展。洋浦保税港区成立综合党委,由与保税港区企业关系密切的税务、市场监管、规划、市政、应急管理、生态环境、边检、海事、消防等部门负责人担任综合党委兼职委员。综合党委树立园区“大党建”理念,组织开展“自贸先锋”党建系列行动计划,包括实施企业基层组织孵化、举办“政企面对面”恳谈会、组织企业家沙龙活动、实施政策落地集中攻坚行动等,实现党建引领园区发展。

  (二)开发问题清零平台,助推问题高效解决。聚焦解决企业诉求,适时召开企业座谈会,邀请企业点单,政府问诊开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了洋浦保税港区企业问题清零平台。问题清零平台启动后,对程序性事务进行有效管理,推动部门协同,避免企业往各职能部门多头跑、重复跑,提升保税港区服务企业和园区管理效率,提升了市场主体便利度、获得感。

  (三)以企业诉求为导向,线下线上合力服务。企业利益无小事,政策落地实施、水电气接通等都在服务范围,“工地一线、企业现场就是办公室”,服务企业和项目零距离。并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努力做到通过解决个案问题实现同类问题清零。配备企业服务联络员,及时了解企业诉求,跟踪项目建设进展。组建企业服务秘书群,及时在线回复企业问题,对于能立刻解决的问题,迅速协调解决。国际粮油项目先后3次申请变更用地选址,洋浦经济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半月内先后3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该项目从项目选址、办理审批手续、开工建设到竣工投产,仅用6个半月时间,而国际上同等规模项目建设期约为2—3年,创造了自贸港速度。

  (四)联合打通难点堵点,推进政策落地实施。洋浦保税港区与省商务厅、海口海关、洋浦海关、洋浦经济发展局等部门联合开展加工增值政策解读培训,指导企业资质备案实单操作。加工增值政策首单完成后,迅速放量增加,截至2021年底,加工增值备案企业15家,加工增值实单业务123票,货值6.2亿元,免征关税4894.6万元。联合海口海关、洋浦海关改造更新卡口信息系统、优化海关通关系统,并行设置“分批送货、集中报关”与“选择性征税”两个业务功能模块;集中攻关,设计符合洋浦保税港区特点的跨境电商即买即提购物流程和实现路径。在洋浦保税港区挂牌设立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先行示范区,开展新型离岸贸易业务。与海南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洋浦分行、中国工商银行洋浦分行优化企业开展离岸贸易真实性审核,从侧重事前审查转到事中事后监管。联合洋浦海事局、中国船级社海南分社优化国际船舶登记流程,创新船舶落户“多证联办”制度,首创海事、船检等跨部门联合审批工作机制。

  二、主要成效

  (一)形成服务企业长效机制。洋浦保税港区企业问题清零平台实现了“一个窗口”“双向监督”“三项机制”,即打造企业服务APP一个窗口,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畅通政府与企业的双向监督,问题解决过程公开透明;建立清零、跟踪、评估三项机制,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实现“一类问题的解决”,形成了高效解决企业问题的长效机制,有力提升了服务企业的能力。

  (二)大幅提升企业办事效率。2021年实施“多证联办”模式后,洋浦伟海船务有限公司旗下的“盛安洋”货轮由巴拿马进口并入籍“中国洋浦港”,从报关进口、登记到重新营运,由原来30多个工作日压缩至6个工作日。海南创远海运有限公司“创新9”货轮由武汉转籍“中国洋浦港”,仅用1天半时间即办完全部手续,大大节省时间成本。

  (三)吸引更多项目投资落地。洋浦保税港区发扬服务企业“店小二”精神着力打造的自贸港“样板间”,正在吸引越来越多投资者的目光和项目落地。得益于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021年洋浦保税港区完成进出口总值364.7亿元,同比增长15.6倍;经营总收入约2155.5亿元,同比增长3.77倍;实际使用外资约1.78亿美元,同比增长2.6倍。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3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推进政务服务“一站办好”改革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近年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坚持以制度集成创新为抓手,围绕政务便民、助企服务、项目建设等领域,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站办好”改革,打出多套审批服务组合拳,为我省县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供了实践经验。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便民利企,打出服务“加法”、环节“减法”组合拳,打破壁垒化繁为简。一是创新推出“1+1”审批组合服务,选择食品生产许可等11个事项,将两个审批子项深度融合,形成“变更+延续”“补发+变更”等系列组合,实现一次申请、并联审批。二是在全省率先推出14个业态55件“一件事一次办”,并将10个业态31个行业纳入“一业一证”改革,通过事项整合、流程再造、信息共享,将一个行业准入涉及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实现“一单告知、一表申请、一并审批、一证准营”。三是在全省率先推行外线工程审批服务“三合一”改革,实现并联申报、审批,审批时限从原来的25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四是创新推出“视频委托书”改革,首批将“食品经营许可证首次发放”等53个事项申请材料中的授权委托书,以视频的形式代替传统纸质委托书,便利企业群众办事。

  (二)坚持“保姆式”服务,当好服务企业和群众的“店小二”,精准服务破难题。一是牢固树立“企群至上”服务理念,组建项目服务专班和帮办代办服务队伍,在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实行帮办代办制;组建“上门审批小分队”,把审批服务直通车开到企业“家门口”,做到现场审批、现场出证。二是建立县领导联系服务企业2小时问题解决机制和服务企业“三个清单”管理机制,将企业按落地运营、已落地正办理手续和有意向来投资三个类别分包到具体县领导,由县领导亲自对接服务,破除“门好进、脸好看、就是事难办”和“推绕拖”等诟病,营造重商亲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三是推出周末“不打烊”+24小时自助服务,将企业、群众需求强烈的高频政务事项纳入服务范围,安排专人提供随到随办服务。目前累计推出257项周末“不打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626项事项“24小时”可办。

  (三)坚持负责思维,创新三项机制“兜底”,确保“一站办好”改革取得实效。一是推行政务服务“1+N”模式,即对到大厅办事的企业群众,由首问窗口发挥“1”的作用,向涉及有关服务的“N”个窗口延伸,通过跨窗跨部门协调、帮办代办等方式实现“一次办好”。二是推出未办成事协调服务窗口,本着“YES为常态、NO为例外”的原则,按照“办不了”“很难办”“不给办”“没办过”等分门别类,限时办结。三是推行“137”马上就办和“红黄绿灯”监督机制,将未在规定时限内办结的事项列入“督考清单”,对不作为、慢作为等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二、主要成效

  (一)行政审批效率大幅提高。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创新推出“一业一证”等改革举措,大大减少了申报材料、优化了审批流程。如社会投资类、政府投资类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分别由80、110个工作日压缩至50个工作日,压缩率分别为37.5%、54.5%;外线工程审批时限压缩88%、申报材料压缩60%;“一业一证”办事环节、申请材料、审批时间分别较改革前压减了60%、70%、72%;“1+1”组合服务办事环节、申请材料、审批时间分别较改革前压减了62%、65%、70%。

  (二)办事制度性成本大幅降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对重点项目、重点领域、高频事项等提供定制化、个性化“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减少了群众和企业跑腿次数。如原先企业办理一个行业证件,审批(承诺)办结时限一般为21—32个工作日,建立行综合许可制度后,办结时限缩短至10个工作日。

  (三)办事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企业群众到大厅办事均可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服务模式,由审批人员依法依规提供精准化、“保姆式”服务,有效解决了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繁等问题。如:一家便利店的营业,从营业执照到食品经营许可,到户外广告,均能在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办好”;一个景区的建设,从营业执照到企业资质,从环境影响评价到水土保持,从工程规划许可到施工许可,从排污许可到取水许可,从项目招商到景区开业,均能在政务服务大厅“一站通办”。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推行的以“一站办好”为核心的审批服务改革,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企业和办事群众,深得企业和群众赞誉,极大地激发了市场发展活力,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2021年,全县新增市场主体2494家、注册商标170件,同比分别增长37.5%、9%。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4

  海口市龙华区政务服务“零跑动”改革
海口市龙华区行政审批服务局

  为贯彻落实《海南省政务服务“零跑动”改革实施方案》(琼府办函〔2021〕394号)精神,海口市龙华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为抓手,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着力推进“零跑动”改革,企业、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主要做法

  (一)顶层统筹谋划,锚定“零跑动”目标。锚定政务服务“一张网”“行政审批一平台”融合工作推进目标,统筹谋划政务服务“零跑动”改革。通过打破数据壁垒、系统有效对接、数据整合共享,积极推进“一网通办”建设,实现了区、镇(街)、村(居)三级政务网络全覆盖,三级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行政审批“一体化”平台进行受理、审批,杜绝了“专网受理、纸件流转、体外循坏、无法监测”的乱象,探索形成了全流程一网受理、一网审批的政务服务工作模式。

  (二)线上线下融合,增强“零跑动”协同。精细梳理区级和镇(街)政务服务事项的网办深度,依托省市政务服务平台,推进“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自助办”“门边办”等专项工作,实现多种形式的“零跑动”改革。目前,区级和镇(街)政务服务可网办事项,都可以在海南省政府服务网、“海易办”、海口市掌端“海好办”、“椰城市民云”,龙华区公众号“龙易办”上申办,促进PC端和移动端多渠道可办,实现了线上线下协同、网端掌端互补、相得益彰的“零跑动”运行模式。

  (三)拓展自助服务,提升“零跑动”能力。2019年2月,龙华区成立了全省首个“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区”,除婚姻登记以外,区级的99%事项实现自助办理。2021年7月,又设立了全省首个“24小时政务自助服务超市”,借助跨省通办、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房产交易信息查询、个人征信查询等22台自助设备,目前可自助办理龙华区、海口市、全省、跨省事项1430项(跨省通办992项,其中978项实现与61个省市及地市跨省通办)。在镇(街)陆续试点自助服务区,目前已完成在遵谭镇点位布设工作,将于2022年完成城西镇、遵谭镇、龙泉镇和金贸、大同、金宇等街道24小时自助服务点位布设。同时,不断完善延伸服务,在全省率先推出自助领取印章、证照服务,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提升“零跑动”能力。

  (四)推行贴心服务,体现“零跑动”温度。统筹发挥“两局两中心”大平台组织架构优势,推动“前端”(行政审批服务、公共政务服务)与“后端”(城市运行中心、城市联动中心)城市治理闭环有机衔接。联合“后端”统筹管理网格员的优势,牵头建立《网格员门边服务工作机制》《网格员考核细则》等政务服务工作机制,将老年优待证核发、高龄老人长寿补贴等政务服务事项纳入网格员上门服务范畴。依托“海口市一体化”平台,实现“审批服务”“社服通”“椰城市民云”“网格员考核”4个系统之间有效衔接和数据共享,有力支撑老年优待证“门边办”业务的顺利开展,解决了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数字鸿沟”等问题,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五)运用现代科技,助力“零跑动”改革。坚持推进数字政府及数字政务服务转型,在与海口市一体化平台实现数据流通共享的基础上,应用2项国家专利,建成全省首家“全流程智能化制证中心”,研发了集成式证照、相片打印管理系统、远程探勘系统、审监互动系统等多个政务服务辅助系统,较好的补充和丰富了海南省、海口市一体化平台末端服务功能,大力提升了龙华政务服务的智能化、便利化水平。其中集成式证照、相片打印管理系统实现了电子防伪溯源技术革新,证照的“粘贴实体照片+防伪钢印”制证方式全面升级,电子照片、人员信息、防伪二维码信息“三合一”一次制作成型,最后实现扫码亮证,做到一证一码,照片差错率为零,防伪能力更强,溯源更精准。“集成式证照、相片打印管理系统”技术已荣获国家版权局颁发的国家软件著作权证书。龙华政务服务全流程全链条信息化能力的提升,有力支撑了“零跑动”改革驶上快车道。

  二、主要成效

  (一)线上政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龙华区着力推行全程网办、自助办、掌上办、上门办。目前,区级事项396项,可全程网办353项,占比89.14%;镇级事项73项,可全程网办69项,占比94.52%;街道事项61项,可全程网办59项,占比96.72%。群众需办理的85类事项批复结果可通过“龙易办”公众号送达,32类事项证照类结果可通过“寄递服务区”当天送达。2020年改革以来,以“四减一优”为目标,通过减时限、减材料、减环节、减跑动,为企业群众提供高效的服务。两年来,减少企业群众跑腿25万余次,政务服务“零跑动”能力显著增强。

  (二)自助服务便利程度大幅提升。龙华区为群众和企业提供“7×24”小时全天候“不打烊”服务,满足不同群众的办事需求,节约群众办事成本,破解群众“上班时间没空办,下班时间没处办”的办事难问题。同时,在“自助超市”内设置印章、证照自助领取设备柜,群众和企业可以全天候自助领取印章、证照。2021年9月份自助领取柜启用至今,通过自助柜发放3429套企业印章。

  (三)流程优化促进办事更加便捷。龙华区以“减时限、减材料、减环节”为切入点,积极推进“极简审批”,推出容缺后补事项131个、承诺审批事项76个、“秒批”事项120个,其中镇(街)服务事项90%以上推行“秒批”,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即办即结。以房屋租赁登记备案事项为例,在前台受理的同时,系统自动核查比对,受理完成即审批完成,审批效能提升98%,让企业群众办事更加简便。

  (四)敬老孝老服务尽显人性关怀。龙华区梳理老年人服务事项,首推网格员上门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尽显敬老孝老人性关怀。目前,镇(街)事项中已实现高龄长寿老人补贴首次发放校验、高龄长寿老人补贴延续发放校验、老年人优待证核发3项主动上门为老年人服务。2021年6月以来,已为老年人办理老年优待证4230件,办理高龄老人长寿补贴17306件,得到老年人及家属的高度赞扬。

  实践检验表明,龙华区探索的以“一枚印章管审批”为核心的政务服务“零跑动”改革,坚持以企业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检验标准,以24小时自助服务破解群众“无法办”等难题,以跨省办、延伸办破解空间阻隔障碍难题,以网格员上门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尽显敬老孝老人性关怀,让改革红利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企业和办事群众,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促进了龙华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打造了优化营商环境“新样板”。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5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创新领用发票新模式 破解不动产登记难题
国家税务总局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税务局

  近年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陆续接到群众反映,因销售方(主要是房地产开发商)欠税或欠缴残保金等原因而导致消费者(主要是购房人)不能及时开具发票,或因已开具发票但存在错误不能及时重新开具发票,导致购买人不能正常办理不动产权登记以及涉税事项等问题。为解决群众索票难等堵点问题,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税务征管改革为突破口,创新推行“首限续票”“首限清欠承诺续票”等举措,持续营造和谐稳定的新型税收征纳关系,助力保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探索实行普通发票领用“首限续票”。对纳税状态正常的欠费低风险纳税人试推行普通发票领用“首限续票”措施。即对处于纳税状态正常且虚开发票风险较低(在系统没有中高风险提示)的纳税人在领用普通发票时,如果仅因存在新增欠缴残保费、社保费情况,被征管系统监控并首次发出领用发票受限预警提示(即同一欠费行为首次出现领票受限),且不存在欠税和其他税收违法行为记录的,办税大厅发票发售岗向纳税人送达《欠费告知书》,并经纳税人经办人员签收后,可以采取人工解除首次受限预警,按照原发票核定票种、限额和售量发售。同时大厅发票发售岗向主管税务机关传递“首限续票”信息,由主管分局按相关规定加强后续征收管理。

  (二)探索实行普通发票领用“首限清欠承诺续票”。对纳税状态正常的欠税低风险纳税人试推行普通发票领用“首限清欠承诺续票”措施。即对处于纳税状态正常且虚开发票风险较低(在系统没有中高风险提示)的纳税人在领用普通发票时,如果仅因新增欠税原因首次受到征管系统监控自动发出领用发票管控预警的,由纳税人作出书面还款承诺并提供清缴欠税计划后,办税服务厅发票发售管理岗可以人工解除限票预警,依规定按原核定的最高开票限额在原核定票量的30%以内向其发售普通发票。如果该纳税人落实还款(清欠税)计划,经税源分局确认的,后续领用发票仍按此办法处理。对于主管税务分局已经下达《收缴、停止发售发票决定书》,但未下达《解除收缴、停止发售发票决定书》的欠税企业不适用普通发票领用“首限清欠承诺续票”措施,此种情况纳税人需要使用发票的,可视情况按次代开。

  (三)构建以信用体系为基础的风险防控机制。对于纳税人领票后的监管问题,由纳税人所属的税源管理机关加强事后征收监管予以实现。税务机关联合发展改革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以信用体系为基础的风险防控联动机制,及时跟踪和分析发票使用及纳税申报情况,采取“黑白名单”分类管理,对于配合度高、践诺好的纳税人列为“白名单”管理,可享受相应的便捷通道和便利措施等;对于欠税费逾期的纳税人则列入“黑名单”管理,限制其发票需求数量及降低其纳税信用等级等。

  二、主要成效

  (一)纳税征管体现包容审慎便民。针对纳税状态正常的欠费低风险纳税人存在欠税或欠缴社保费情况,被征管系统监控并发出领用发票管控预警提示,可采取人工解除首次受限预警,实现“机器+人工”双重服务,更高效更人性化,充分体现包容审慎监管精神。

  (二)群众合法利益得到有效保护。“首限续票”“首限清欠承诺续票”举措有效解决因销售方(主要是房地产开发商)存在欠税或欠缴残保金等导致消费者(主要是购房人)索取发票难、进而无法办理不动产权登记及涉税事项问题,切实保障消费者(主要是购房人)的合法权益。

  (三)事后监管更加及时规范有效。依托信息化手段,结合“黑白名单”信用惩戒机制,坚持放管结合,对违反承诺的纳税人列入“黑名单”予以信用惩戒,对配合度高、践诺好的纳税人列为“白名单”享受便捷通道,切实加强后续征收管理,进一步强化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提升纳税遵从度。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树立税收执法新理念,坚持审慎包容监管,创新推出“首限续票”“首限清欠承诺续票”改革举措,既缓解了征纳矛盾关系,营造了良好的税收环境,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同时也降低了征管风险,进一步彰显了“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纳税监管信用价值导向,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首限续票”共发售限额数量10万元版发票200份,“首限清欠承诺续票”共发售限额10万元版普票1163份,1000万元版普票7份,10万元版专票70份。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6

  省税务局 人行海口中心支行探索建立税库联动退税新机制
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 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为营造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让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红利更多更好地惠及纳税人,进一步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锐意创新,探索建立了高效便捷的“税库联动退税”新机制,解决了退库工作存在的环节多、资料杂、效率低等堵点难点问题,实现了退库业务标准化、资料传输数字化、业务审核智能化、资金拨付即时化,切实有效防控退库风险,大幅提升退库办理效率。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一体化并联”税库审核机制。在改革前,如出现税务局将退库信息发送国库后,又退库退回等情况,需要重新核实修改退库信息,延长了退库办理时间。新审核机制采取“税务+国库”实时“双头共管”模式,将国库对退库资料的复核前置到税务端,实现税务与国库的“分阶段串联”审核模式转变为“一体化并联”同步审核模式,确保由税务发起的退库指令100%联动成功。

  (二)构建全流程智能化退库系统。之前,因办理退库业务环节多、资料传递慢等问题,国库部门单笔退库业务审核环节需耗时5分钟,每天处理退库业务量上限为100笔,难以保证退库及时性。针对此情况,税务机关联合国库部门整合、优化退库流程、精简退库资料,对现有税法规定的退税类型,结合退库工作文件要求,逐一梳理出税务端和国库端退库审核要素,形成电子退库审核校验规则,以系统自动控制的方式内置于系统程序中,使税务和国库部门对纳税人退库信息审核方式由“人控”转向“机控”,实现电子退库资料传输电子化、业务审核自动化、资金划拨即时批量处理的退库功能。业务覆盖全省所有市县地区和纳税人、以及税务机关和国库部门,涵盖多缴、误收、汇算清缴、减免退税、先征后退、出口退税等退库业务,实现全省域、全业务、全流程智能化退库。

  (三)票证开具和资料传递实现电子化。为从根本上杜绝逾期开具收入退还书情况发生,海南省税务机关在电子退库审核系统中研究开发自动开具收入退还书功能,率先实现退税全流程电子化。系统每小时根据金三系统推送的退税终审信息,模拟人工开具《电子收入退还书》,将工作人员从之前人工开具《电子收入退还书》、人工编制《电子退库申请表》等多项纸质文件及每天多次往返国库报送资料的传统模式解放出来,实现“纳税人—税务机关—国库”三方业务流转和资料传递全流程“电子化”。

  (四)打造“盒子化”退库风险监管模式。“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接收到的电子退库信息往往存在不完整的情况(不包含原缴税入库信息、政策性文件依据)和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与收款人审批不一致的情况。过去,税务机关工作人员须通过人工填报纸质资料方式进行完善,再由国库人工审核,工作量不仅大且极易出错,风险较高。针对上述问题,税务机关从检验纳税人名称、预算科目代码、收款人开户银行及账号等信息有效性入手,以“自主设定”的方式实行监督规则的“盒子化”管理,对退库业务的项目、应退和已退金额、收款人信息及退税政策等“全要素”“全流程”进行“一体化扫描”,实现对原纳税情况审核、资金划拨等环节中的风险点进行精准识别,最大限度减少人工判断对退库过程的干预,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为,有效防范退库风险。

  二、主要成效

  (一)涉税办理效率大幅提高。海南省税务局和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创新的退库新机制,为退税按下了“快进键”。2021年,全省已完成退税81472笔(不含ITS系统个人所得税汇算退税),同比增长46.9%,退税金额111.1亿元,退税时间由原来15.5个工作日缩短至4.4个工作日,提速71.9%,其中退库时间压缩至1.7个工作日,提速85.8%,成功破除退税过程中退库时限较长的等堵点问题,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二)纳税体验得到明显提升。自动开具收入退还书功能应用后,打通电子退税“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纳税人-税务机关-国库”三方业务流转和资料传递全流程“电子化”,减少纸质退库资料59000余份,减少纳税人缴费人往返41000多个来回,减轻了纳税人、税务人负担。

  (三)退库风险得到有效防范。2021年以来,系统自动甄别出审核辅助标志错误、名称不一致、退库类型不匹配、收款人行号在支付系统中不存在、无政策文件或政策文件有误、无入库信息或超原缴库金额等7大类3259笔审核不通过的退库业务,涉及金额13.1亿元,在极大提高退库效率的同时,有效防范了退库风险,避免了国家税款的流失。

  税库联动退税新机制有效疏通减税降费堵点,大幅提升退库速度,夯实退库数据基础,提升退库风险防控能力,解决了纳税人退库办理多头跑、耗时长、资料繁杂等难题,市场主体受益明显,极大提升了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7

  海口市运用“区块链+电子保函” 拓宽投标担保渠道
海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为贯彻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作用,通过政务服务等平台建设规范政府服务标准、实现政务流程再造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强数据有序共享,提升政府服务和治理水平”的总体要求,海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积极探索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上线运行“区块链+电子保函”应用系统,着力打造规范、高效、便利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持续优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

  一、主要做法

  (一)夯实平台基础建设,积极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全国各交易平台的电子保函系统多为独立建设的,尤其是在金融机构的保函授信阶段,企业首次使用时,需要填报复杂的材料供金融机构完成准入授信。海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锚定交易主体信息跨省、跨区域、跨平台互认的堵点,主动加入由北京、广州、珠海三地共同发起成立的全国首个公共资源交易区块链共享应用平台并完成数据对接,运用区块链技术“链上”跨区域数据互认共享,实现了交易主体资信跨省域、跨平台的信息互通互认。

  (二)拓宽投标担保渠道,多举措减轻企业投标负担。海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全国公共资源区块链共享应用平台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建设、使用“区块链+电子保函”应用系统,于2021年1月18日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企业资信的共享互认,做到一次准入、平台内多中心移动端开具电子保函,有效打破“信息孤岛”。在现金投标保证金、纸质保函等传统投标担保渠道之外,提供了另一担保渠道,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减轻投标成本负担,减少了因交易周期导致的投标担保资金滞留。

  (三)加大推广应用力度,提高电子保函使用替代率。2021年8月9日海口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全面推广应用电子保函的通知》,2021年8月16日起,进入海口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开展交易的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政府采购项目,全面应用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将“大力推广应用电子保函”纳入《海口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试行)》《海口市2021年招标投标指标领域优化营商环境任务清单》,鼓励海口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推广使用电子保函。

  二、主要成效

  (一)平台服务效能更高。海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推动建设的“区块链+电子保函”应用系统,有效助力招标采购活动提速增效。以移动APP的便捷化方式实现线上申请、核验、支付、提交、解密、承兑等,企业可通过移动端在线快速申请、递交投标电子保函,借助区块链技术做到一次准入申请,并在公共资源交易区块链共享应用平台上与已加入该平台的各地交易中心共享准入授信,实现跨区域线上办理电子投标保函。与现金投标保证金的传统担保方式相比,企业“一次都不用跑”即可全程在线办理投标业务,有效缓解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切实减轻投标成本负担,提升办事便利程度。

  (二)数据共享质量更优。以公共资源交易区块链共享应用平台为基础,与兄弟城市链上共享交易主体信息及失信名单等信息,精简了交易主体在不同区域开具保函时需重复填报、重复准入等繁琐流程,实现了企业综合信息的共享互认,做到一次准入、平台内多中心移动端开函,有效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

  (三)风险防范能力更强。通过区块链电子保函应用系统,充分利用区块链加密算法和可信互认的特点及数据加密防伪、信息透明、线上保真核验、电子留痕可追溯、不可篡改等诸多优势,有效加强保函数据保密性,在项目开标前,交易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均无法掌握全部潜在投标人名单及信息,有效规避了交易平台或软件开发公司泄露潜在投标人信息、开标前投标人名单泄露、纸质保函造假等潜在风险。

  海口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打造的“区块链+电子保函”应用系统,大大提高了招标采购效率,提升了投标主体体验感,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各类潜在风险,有效弥补了现金投标保证金及纸质保函等传统投标担保方式存在的资金滞压、退付耗时、不可跨区域办理等不足,为企业减轻投标成本负担,助力打造阳光交易、高效便捷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共开具603单电子保函,为企业减少资金占有约2.19亿元。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8

  海口新海港打破政企壁垒 打造货车过海“新体验”
海口市交通运输和港航管理局

  被誉为“黄金水道”的琼州海峡承担着海南省90%以上的生产生活物资和30%以上的旅客运输任务,作为内地与海南交通枢纽门户港、未来二线口岸的新海港是对接内地水路运输核心关口。为着力解决新海港大货车过海难、过海慢等长期被诟病问题,切实提升过海效率,2021年8月,海口市推行政企合署办公、简并多窗口业务、数据信息互联互通等系列举措,实现货车过海手续“一站式”办理,有效提升货车过海速度,打造了货车过海“新体验”。

  一、主要做法

  (一)实行政企合署办公,实现一窗通办。之前,新海港货车办理过海手续时,司机要根据实际情况到不同的业务窗口办理手续,耗时费力。货车抵港安检过磅后,司机需下车步行至制卡窗口录入信息、再到征稽窗口核实并缴纳征稽费用、最后到售票窗口购买船票,整个流程需要排3次队、在3个窗口办理。针对上述问题,海口市打通政企信息数据壁垒,实行“两席一窗”的模式办理,设置多个综合窗口和特殊业务窗口,将港口制卡窗口与交通征稽窗口合二为一,货车司机仅排1次队、只在1个综合窗口即可办理完成全部过海手续,实现了“一窗通办”,提升了办理业务效率。

  (二)减并票务查验环节,实现快速放行。充分考虑后期封关运作后快速通关的需求,参考国内一些航线做法,按照应减必减、可减尽减的原则,压减不必要的行政查验环节。一是整合船运收费与船票出票两个环节和货车人员安检环节与港口检票环节,减少货车出岛查验环节。二是推行农、植、动检查验环节后置,简化农、植、动检驻港查验流程,在货车完成购票后待渡期间完成农检、植检、动检持证检查及抽检工作。三是研究我省在新海港设置出岛动检检查点的必要性,取消《海南省出岛动物及动物产品查验放行通知单》。

  (三)推行附加费新模式,实现效率提升。一是取消提供车辆通行附加费缴费凭证,货车司机可登陆电子票务APP打印电子票据,无需领取纸质凭证。二是进出岛柴油机动车辆通行附加费由按天结算改为按小时计征,解决了原来由于通行附加费按天征收造成跨天时段两岸港口车辆集中过海拥堵问题,减少夜间出岛司机排队时间。

  (四)打通数据信息壁垒,实现互联互通。一是打通数据信息壁垒。打通海口市交通运输和港航局、省农业农村厅、省公安厅、海南海事局、省交通规费征稽局等单位与港口企业数据互联互通,“让数据多跑、让司机少跑”,实现在港口系统可显示货品种类、名称、重量、通行附加费、过海费、查验、检疫、是否“绿色通道”车辆等信息,全面实现司机不下车,即可完成缴费并登船待渡。二是过海费用实现“一站式支付”。对货车过海的各种费用支付进行一体化整合,本省和外省常驻户车辆及已有缴费记录的外省临时车辆均可通过手机APP缴费,大幅提高了支付便利度。三是在每个泊位增设进岛车牌抓拍设备,精准采集进岛货车信息,为车辆出岛提高效率。

  (五)优化货车预约机制,实现无忧过海。一是实施出岛车辆全预约过海,引导出岛车辆提前购票,合理安排到港时间,避免过早到达港口长时间候船。二是完善货车预约机制。统筹班轮班期和车辆待渡安排,有效减少车辆待渡等待时间。

  二、主要成效

  (一)办理过海手续效率大幅提升。海口市整合政企资源,优化手续办理流程后,根本改变了货车司机办理过海手续、费用支付等业务需排3次队、到3个窗口的繁杂现象,实现了“一窗通办”“一站式支付”,提升了办事便利度和办理业务效率。

  (二)货物查验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打通涉及多个单位的数据壁垒、实现互联互通后,货车过海查验、检疫等效率明显提升,节省各环节办理手续时间30分钟以上,过海体验得到质的提升。

  (三)货车扎堆过海现象明显减少。改革附加费收费模式后,原机动车通行附加费按日计征,货车司机为少缴一天费用,习惯性在每日晚24时前出岛,加上岛内货源供给、装车时段相对固定,货车出岛高峰期基本集中在当日21点至次日凌晨3点,每小时约有200辆车过海,出岛货车扎堆,易造成道路拥堵。通过取消提供车辆通行附加费缴费凭证、实行进出岛柴油机动车辆按小时计征通行附加费,使货车到港时间更加平滑,有效缓解了夜间扎堆过海现象。

  (四)司机过海体验获得普遍好评。海口新海港实行车辆过海全预约模式后,过海司机能够合理安排到港时间,大幅提高了港口车辆通行的便捷性,有效减短了货车在港待渡时间,获得过海司机普遍好评。

  海口市打破机制体制壁垒,推动政企合署办公、实现政企数据共享,货车过海“一站式”平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海口新海港实现了所有货车司机全程不下车可办理过海手续,每天可为2000多辆货车提供高效便捷过海服务,得到了企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9

  海口“海知贷”创新知识产权融资新模式
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

  海口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扶持和服务作用,在全省创新推出“海知贷”,市场主体以合法的知识产权作为质押取得贷款,单笔最高可获得300万元的贷款,同时,享受银行优惠利率及政府一定比例的贴息支持。“海知贷”是推动知识产权与金融深度融合的一种融资新探索,为企业获得资金支持开辟了新的渠道,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

  一、主要做法

  (一)制定出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海口市政府出台了《海口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和《海口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为企业快速高效获得融资开通绿色通道,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3000万元),同时对企业以知识产权质押方式向银行获得的贷款给予贴息支持。

  (二)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协同推进机制。建立质押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形成“政府+银行+评估+担保”的合作模式。加强与金融机构、产业联盟、科技园区、服务机构等协同配合,“四位一体”协同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有效扩大“海知贷”的业务覆盖面。

  (三)全面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能力。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广泛推广“海知贷”产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举办知识产权融资产品推介会,讲解知识产权政策、质押融资产品和相关业务流程,邀请专家解答企业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开展知识产权融资需求调查,摸清海口市企业知识产权创新发展需求,建立重点中小企业库,主动上门服务,简化贷款流程,开辟绿色通道快速审批,解决企业燃眉之急。

  (四)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管理体系。根据知识产权收益率、成本系数、商业转化系数、价值稳定性与技术替代性等指标,结合企业财务状况、管理水平、行业趋势等信息,合作担保机构建立一套内部知识产权评估体系模型,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为正确评估知识产权和借款企业提供依据。依托行业领先的专业评估机构对拟质押的知识产权进行评估和处置,采用内部评审报告与外部评估报告相结合的方式,排查风险盲点,动态跟踪质押知识产权的权利状态。

  二、主要成效

  (一)有效拓宽了融资渠道。“海知贷”的落地实现了知识产权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为知识产权提供了新的运用模式,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同时,海口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及产业集群高价值专利组合为基础,支持构建底层知识产权资产,探索推进海口市知识产权证券化工作,促进知识产权真正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二)有效分担了金融风险。由政府、银行、担保公司、评估机构四方按一定比例进行风险分担,政府设立3000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提升了信贷资金的覆盖面,有效缓解了银行不愿贷、不敢贷,担保公司不愿担、不敢担的问题,评估机构也因为承担风险,对知识产权的评估更加谨慎,评估结果更为客观。

  2021年,海口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额达7.97亿元,同比增长21.3%,惠及企业16家,切实帮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10

  省工改办提升审批智能化水平 助推工程建设项目“跑”出加速度
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了更快更好地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工改办)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的理念,按照“全省统筹、省建市县用”的思路,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以下简称工改),打通各市县、省直各部门纵横向审批壁垒,建成并持续完善全省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工建系统),推动各相关系统平台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工建系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助推工程建设项目“跑”出加速度。

  一、主要做法

  (一)率先建成实现各系统深度融合的平台。依托全省政务审批“一张网”管理平台建成工建系统,打通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多规合一系统、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生态环境行政审批系统、信用海南、中介服务超市平台、项目策划生成信息平台等12个省级的16个业务系统,服务全省各市、县(区)331家与工程审批有关的职能部门。以工建系统为核心,进一步“穿针引线”、深度打破发改、资规、住建业务系统相对独立的局面,推进“立项—规划—质量监管”三大平台深度融合,建立权威高效的数据共享协调机制,保障审批事项全覆盖、审批信息实时高效流转、审批全过程自动留痕,提升数据共享质量和共享的时效性、完整性。系统深度融合后,充分发挥“数据中心”作用,以数据反哺业务办理,推动工程建设项目“一网通办”水平迭代升级。如:实现了“机器管规划”,依托“多规合一”平台,建立工程建设项目规划审查审批留痕机制,推动全生命周期管理,减少人为干预,确保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获得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表扬。

  (二)率先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100%电子证书。加快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从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到证件制作全周期在线办理,推进电子证照、电子材料在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网上应用,于2021年12月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电子证书“即批即得”100%全覆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涉及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等16类(21种)电子证书已全面部署应用,电子证书与纸质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解决了全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证照不一、编码不一、出证模式不一等问题,为“减材料”提供了有力支撑,保持了信息的一致性和实时性,形成闭环、留痕、可追溯的全流程在线审批。

  (三)首创“三级工程编码”+“单位工程编码”智能化管理。在系统深度融合基础上,首创“三级工程编码”智能化管理机制,对应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和施工许可三个阶段,实行不同层级工程码信息化管理,以“一项一码”赋予工程建设项目唯一身份标识。通过三级编码贯穿项目立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筑工程施工许可三个核心事项,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的业务主干,以此为基础适配其他相关审批事项形成了树形的项目结构,可以对项目分期分批建设情况进行精准管理,实现不同批次的审批业务的有效区分与关联,实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码上办”“码上查”“码上跟踪”。

  在“三级工程编码”基础上,持续深化创新“一竿子插到底”,全面应用“单位工程编码”,为全省每一栋新建房屋赋予唯一的身份证号,贯穿于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从工程规划、施工许可到竣工验收,实现最小颗粒度到一幢建筑的建设内容精准管理,房屋建筑数据在资规、住建等部门之间的跨部门共享、互认,解决了企业在多个部门重复提供数据、审批人员重复审核、多部门之间项目无法关联的问题。

  (四)从“窗口办”“网上办”升级为“掌上办”“指尖办”。

  依托“海易办”APP,持续丰富移动端信息获取、信息查询、业务办理等功能,推动实现更多事项“掌上办”“指尖办”,在原有移动查询功能基础上,增加了移动端办事功能,首批上线了企业投资备案等40余项审批服务事项,进一步提升网上审批服务便利度。

  二、主要成效

  通过工建系统的持续改进完善,有效解决了审批环节多、部门多、时间长,以及审批尺度松紧不一、标准层次不齐、工作人员自由裁量权大等问题。自工建系统运行以来,截至2021年12月26日,共办理了20918个项目(其中自然人申报项目6199个)、43055个事项(其中自然人申报事项10978个),共为5921家企业提供审批服务,切实提升了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提升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效能。改革实施后,全省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事项较改革前压缩了30%,申报材料压缩了32%,审批时限压缩了57%以上。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带方案出让用地和重点园区“极简审批”的房建市政类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由原来的200多个工作日分别压减为86、70、54、28个工作日,比改革前大幅减少57%以上。按照“细化分类、明确事项、压缩时限”的要求,对小型社会投资工业类项目、带方案出让土地简易项目、既有建筑改造项目等3类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全流程审批时间分别不超过8个工作日、22个工作日、20个工作日。

  (二)提升了工程建设项目落地开工速度。从具体项目来看,三亚游艇会项目,从投资项目备案到取得施工许可开工,全流程跨度用时约180天;江东新区安居型商品房项目,从2020年12月30日土地摘牌到2021年4月7日施工许可证核发、项目开工,全流程跨度用时仅用了98天;海南高端医疗专用车制造项目从2021年4月13日集中招商签约到10月14日施工许可证核发、项目开工,全流程跨度用时184天,项目落地速度大幅提升。

  

  附件2

  推广第一批优化营商环境示范案例责任分工表

  

  

  序号

  示范案例名称

  责任主体

  (牵头单位)

  1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水电气“报装联动”改革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2

  洋浦保税港区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

  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办公室

  3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推进政务服务“一站办好”改革

  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4

  海口龙华区政务服务“零跑动”改革

  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5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创新领用发票新模式,破解不动产登记难题

  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

  6

  省税务局 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探索建立税库联动退税新机制

  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

  7

  海口市运用区块链+电子保函,拓宽投标担保渠道

  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8

  海口新海港打破政企壁垒,打造货车过海“新体验”

  省交通运输厅

  9

  海口“海知贷”创新知识产权融资新模式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10

  省工改办提升审批智能化水平,助推工程建设项目“跑”出加速度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原文链接:https://www.hainan.gov.cn/hainan/zmghnwj/202203/cfa88684955d43a7a09d71655e8ba74a.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隔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安全生产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安全生产资讯网 aqsc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