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全生产资讯网!
市计量质检院,各区县(自治县)质监局,市局各直属单位,市局机关各处室,两江新区市场和质量监管局:
《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2016年3月18日市局第4次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6年4月5日
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序言
“十三五”时期,是重庆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五年,也是深入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五年。制定《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依据中央、国家质检总局、市委市政府的规划精神,对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十二五”时期取得成绩进行了认真总结、质量规律进行了研究把握、存在问题进行了精准梳理,以及对现今国内外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科学分析。规划紧扣质量时代主题,重点阐明了“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及量化指标,并制定了保障规划实施的主要措施,《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是今后五年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行动纲领,是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科学发展的清晰蓝图。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重庆市质监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质检总局的指导下,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服务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努力构建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质监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服务监管、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实施质量强市战略,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争取市政府印发《关于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构筑西部质量高地的若干意见》、《关于贯彻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加快质量强市建设,建立质量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质量发展激励和考核保障机制,与32个区县政府、市级部门及重点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大质量”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供给侧质量提升富有成效,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持续保持在85以上,位居全国前列。建立市长质量管理奖制度,19家企业获得市长质量管理奖、10家企业获得提名奖;培育重庆名牌产品1035个,较“十一五”期间增长47.44%;推动渝北区、九龙坡区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北部新区、南岸区、武隆县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质量强区(县)活动实现全覆盖,15个区县设立区长(县长)质量管理奖,38个区县建立质量奖励制度。指导563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在全市企业中广泛应用,规上企业覆盖率达到90%以上,销售金额亿元以上企业覆盖率达到100%;企业质量管理人员素质得到有效提升,组织培训31852人次;创建了127个国家级优秀QC小组成果和质量信得过班组,2个QC成果获得“三星卓越奖”。企业质量信用体系逐步健全,分级管理标准和联合激励惩戒机制基本建立,征集各类信息记录95714条。
(二)强化技术基础保障,服务能力取得较大提升
1.计量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出台《重庆市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计量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新建最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7项、次级计量标准116项,全市计量技术机构可开展十大计量领域在内的1150项计量检定、校准和测试项目,累计开展计量技术服务近1036.6万台(件),较“十一五”增长了130.35%,计量检测综合水平位居西部前列。完成201家重点企业能源计量审查,一级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100%,节约能源折合标煤172万吨,节约资金20亿元。创建301家诚信计量单位,引导3627家企业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帮助计量器具生产企业研发30多项新产品,新增产品种类3类,全市计量器具产量近3000万台(件),产值超过100亿元,其中燃气表、智能水表等8个类别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2.标准化水平持续提升。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一批“重庆标准”异军突起,标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助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新增市级标委会5个;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23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44项,发布地方标准348项;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2项,颁发重庆市产品标准奖62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166项,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化工等支柱产业的重点产品采标率保持在85%以上;建立“6+1”支柱产业标准数据库,入库国内标准3.6万项、国际标准18万项。20家企业创建国家3A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新增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4个、市级示范区34个,涉及37个区(县)优势特色农产品,促进示范区农户户均增收2210元;新增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16个,市级试点项目45个;新增国家级公共管理标准化试点项目9个。
3.认证认可工作稳步推进。全市资质认定实验室462家,国家认可实验室82家,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49%、82%;强制性产品认证指定实验室6家,指定资质达到81项,比“十一五”末增长53%;全市实验室固定资产原值22.38亿元,实验室总面积95.8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数91606台(套),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54.03%、27.78%和95.94%。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9997张,各类管理体系认证证书11379张,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58.16%、42.38%;2000余个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等认证证书,6家企业14个产品获得低碳产品认证证书,低碳产品认证、碳足迹认证、碳排放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等在西部率先实现“零突破”。
4.检验检测体系更加完善。获批消防及阻燃产品、笔记本电脑、电梯、升降机、服装及家用纺织品等5个国家质检中心,全市国家级检测中心达15个,居西部第二。成功取得大批量进口汽车强制性认证检测资质,保障了渝新欧新干线开通后入关车辆的顺利检测;笔记本电脑获得西部唯一的3C指定资质,检测能力覆盖95%以上产业链;汽车、摩托车检测能力覆盖95%以上的汽摩部件和整机生产,与12个国际知名技术机构实现检测结果互认;重庆金质质量认证有限公司获得重庆本土首个认证机构资质。国家质检基地项目顺利推进,取得1011亩全部建设用地,获得质检总局整体批筹,一期工程6个项目进场施工,其中机动车强检试验场竣工投用,标准科技研究及展示平台等4个项目完成主体工程;涪陵检测中心项目基本完工,万州计量质量检测基地主体封顶。两江新区成为全国第四个、西部第一个“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
(三)加强质量监督管理,民生保障工作卓有成效
1.质量监管成效显著。建成覆盖全市检验机构和监管部门的监督抽查信息系统,累计完成97425批次的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93.28%,比“十一五”期间上升7.21%。对35种可能存在质量安全风险的产品开展风险监测,完成样品检验3865批次。加强安检机构监管,稳步有序推进机动车安检改革。大力推进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工作,成立了缺陷产品召回研究中心。扎实开展执法打假,共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8632件,查获涉案物品金额13.2亿元,捣毁制假售假黑窝点162个,移送公安机关案件165起,有效防范了系统性、区域性和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
2.安全监管业绩突出。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开展以电梯为重点的“五大行动”等各类专项整治,全面掌握设备底数,摸清质量安全状况。积极探索网格化分类监管和信息化监管等新型模式,组织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开展安全标准化达标活动。加强对页岩气开发企业的监管和服务,保障新能源安全使用,促进LNG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广特种设备节能技术,对378台锅炉进行能效测试,新增安全与节能标杆锅炉房68个。“十二五”末,全市特种设备总数达22.71万当量台,年均增长11%,万台特种设备死亡人数为0.18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强化重点领域安全防护计量器具监管,煤矿企业强检计量器具、交通执法用计量器具申报定检率100%。全市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的质量安全事件和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
3.民生服务深受好评。深入开展“三无”老旧住宅电梯改造更新民生实事,改造老旧电梯941台,惠及6.58万住户、28.62万群众,群众满意度高达98%,入选2014年度全国“质量之光”。开展“乡村社区医疗计量免费检定”,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覆盖全市12000家基层医疗机构,每年免去医用计量器具检定费用1200万元。坚持对有主办者集贸市场在用衡器组织免费检定,五年累计免去集贸市场经营者计价秤检定费用1000万元。针对大宗物料交易批发市场和衡器生产维修销售使用环节,开展“打好三大战役、严查计量欺诈”专项监督执法行动。
(四)注重质监自身建设,事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
1.整体实力取得新发展。经费保障水平明显增强,“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行政事业性收费19.7亿元,平均年增长率2.7%,实现经营服务性收入1.4亿元,平均年增长率18.5%;完成检测和执法装备投入3.86亿元,装备总值5.4亿元,固定资产总值10.6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107%、116%、101%。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投入信息化经费2694万元,完成数据中心本地容灾建设和虚拟化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综合数据平台,实现与业务数据系统的有效对接和实时更新;开发完善执法打假快速反应系统、特种设备监管平台等7个业务系统,质监业务APP开始探索应用。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争取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10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14项。
2.机构改革取得新进展。全市质监系统继续实行垂直管理。率先在省级质监部门中完成系统内技术机构整合,建立了“三院一局一集团”的技术体系。市计量质检院形成覆盖全市的“1个市院、6个分院、24个区县所”检测网络,组建重庆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迈出了建设经营性检测机构的重要一步;探索特检和计量质检机构横向联合,以市计量质检院为依托设立26个特检工作站。顺利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食品监管职能划转、大足等6个质监机构调整,配合完成两江新区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十二五”期间,全系统新增各类编制31名、处级领导职数4名,划转食品药品监管局223名编制及人员。
3.人才建设取得新突破。持续优化推进“大培训、大考试、大竞赛”活动,累计举办短期业务培训67期培训4215人,举办领导干部专题培训5期培训274人。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面向社会公招、遴选基层公务员151人、专业技术人员62人。全系统研究生以上学历占16.2%,本科以上学历达到72.5%,比“十一五”末分别提高10.5%、12.3%。专业技术人才得到加强,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164人、中级职称214人,事业单位高中级职称比例达48%,比“十一五”增长5.7%,其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21.6%。干部队伍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不断改善。
4.法治建设取得新成果。加速推进立法工作,推动《重庆市产品质量条例》、《重庆市商品条码管理办法》、《重庆市电梯安全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围绕强化监督管理、规范行政行为、落实学法用法等内容,出台40余件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行政权力175项,理清责任清单,确保质监行政权力底数清、无遗漏、于法有据;逐年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累计下放4项许可管理事权、7类许可审批权、合并实施了4类许可项目,对5类许可管理制度实行了重大改革。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十二五”期间,尽管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质监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国内先进地区同行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质量发展基础较为薄弱。提升质量的内在动力不足,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能力不强,平均劳动生产效率不高,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的份额不大,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如从2005年到2014年,重庆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累计提高幅度仅仅0.73,而同期京津沪分别提高7.51、6.24和8.80;目前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与上海、北京、天津的差距已达5.23、4.21和3.78。同时,质量法治建设还需加强,特别是涉及民生安全的特种设备,涉及产业及企业发展的标准化、计量等法律法规修订还比较滞后;全市质量人才还相对缺乏,企业对从事质量工作的职工激励措施远远不够。
2.技术基础能力仍需提高。整体技术基础水平仍与重庆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技术机构处于发展初期,结构规模偏小,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品牌匮乏;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不足,检验检测能力还不能对全市产品实现全覆盖,如装备制造业能检率仅为68%,而在高技术产业和机器人、页岩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还存在大量能力空白;质监科技创新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科研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不够,项目层次低科技成果少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助推产业发展成效不明显。
3.质量监管压力日益加大。中小微企业增长迅速,但质量意识普遍淡薄,质量管理水平较低,产品质量合格率不高,从而影响组装产品的整体质量;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监管手段和技术能力出现不适应;“三期叠加”特殊时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可能为降低成本而牺牲产品质量或减少安全投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原有的监管方式存在不适应。
4.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质监系统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还不高,不适应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为核心的“新IT”浪潮。主要体现在业务系统集成化水平不高,信息共享能力不强,还不能完全打通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新兴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不足,智能化程度不够,“互联网+”与质监业务未能深度融合;信息服务能力不强,移动信息化业务模式有待加强;数据挖掘不够,海量的监督抽查、检验检测数据未能进行深入的整理和分析,不能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更大价值。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质量技术监督事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仍将保持良好势头,开启新的发展局面。
“十三五”时期,质监事业发展面临的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质监事业发展潜力巨大、空间广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确立为事业发展提供了总方略,“五大发展理念”对质监事业科学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赋予重庆新的历史使命,“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和新一轮产业结构深刻调整将有利于重庆不断拓展新的产业空间,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将极大促进资源配置最优、综合效能最大。在动力转换加快,创新驱动加大的新常态下,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动态地向产业链深度延伸。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四大国家质量基础被视为获得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对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作用,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生态文明建设、提振消费信心、维护社会稳定等,都要求充分发挥质监工作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功能。
同时,“十三五”时期,质监事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减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要素成本快速提高。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基本市情仍未改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总量不大,经济结构不优,质量效益不高,综合实力不够强,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关系的迅速挑战使得标准、规则等技术性壁垒不断增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社会信息化去上使得传统技术手段和监管方式不能满足需求。
“十三五”时期,面对机遇与挑战,质监部门必须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发展动力转换,着力促进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同步提高,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跃升、推动节能减排、创新监管方式、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等重点领域,推出更多举措,实现更大突破。
三、“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顺应质监发展大势、遵循质监发展规律、创新质监发展理念,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纵深实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战略,助推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实施和发展动力转换,全力推进“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化、质量服务发展项目化、技术提升链条化和队伍建设制度化”,建设国内一流质监局,全面助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质量时代。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服务发展、惠及民生。紧紧围绕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强化服务型质监建设,有效服务重大战略实施。加强质量基础建设,严格质量安全监管,促进全市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坚持以基层和市场主体的服务需求为导向,切实抓好质监民生实事,努力打造“民生质监”品牌。
2.坚持创新驱动、重点突破。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质监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和工作机制创新。坚持需求导向,以创新成果促进质监服务能力提升。坚持人才为基础,更加注重发挥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坚持遵循规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商业模式创新为载体,以管理创新为关键,全面提升质监创新能力。坚持重点突破,以国家质检基地建设等为契机,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3.坚持改革精神、法治思维。创新质监依法行政体制、机制和制度,健全质监法规体系,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检验的意识和能力,强化依法行政和依法检验的保障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检,为质监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4.坚持区域协调、开放共享。围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分类指导,科学配置资源,充分发挥质监部门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助力实现全市城乡发展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目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让全市人民共享质量发展成果。
(三)主要目标
到“十三五”末,力争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化。深化质监安全监管工作,着力实施安全监管标准化,完善安全监管制度机制,使安全监管各个环节都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要求,持续改进安全监管工作,不断提升安全监管工作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安全监管效能和水平。
——质量服务发展项目化。有机结合质量服务和项目化管理,以质监战略目标为指导,以质监战略任务为核心,以组织管理和人员管理为支撑,建立形成具有质监特色的项目化管理模式,使质量服务项目化成为质监跨越发展的引擎和驱动力。
——技术提升链条化。围绕延伸产业链、优化服务链、简化流程链和提升价值链,进一步夯实质量基础,完善质监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提升能力水平,培育核心竞争力,促进质监技术服务高端增值发展,充分发挥对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
——队伍建设制度化。突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线,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强化能力建设和制度保障,大力培育弘扬质监精神,努力打造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的高素质质监干部队伍,为建设“西部领先、全国一流”质监局提供有力组织保证。
四、“十三五”发展和改革重点任务
(一)服务重大战略布局,助推“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
1.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发展。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发挥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生产许可证的政策约束作用、执法检查的威慑作用,服务化解产能过剩;构建“放、管、治”三位一体的质量共治机制,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服务结构性改革,助推新的增长点形成。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标准,开展绿色产品认证,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围绕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和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大力加强产业技术标准研究和产业计量测试服务工作,促进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和技术创新,不断改善品种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立服务业标准化工作体系,推动认证机构创新开发服务认证,助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
2.服务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协调发展。都市功能核心区重点加强服务业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广应用,推进完善金融、旅游、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进程。都市功能拓展区积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标准化,推进西部物流园区ISO9001认证等特色项目建设。城市发展新区重点推进制造业标准化、主导产业的配套产业标准化,促进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提升。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重点加强生态标准化、农业标准化和旅游标准化建设,推进特色资源加工等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标准建设,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3.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深化能源计量工作,加强对企业的节能降耗引导和监管,帮助企业健全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完善节能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淘汰和取缔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不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产品、设备及落后生产工艺;深化节能环保领域监管,加强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减排监管,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巩固水质监测、大气环境等计量器具监管;大力开展环境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推进低碳、节能、环保领域的产品认证;推动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培育节能环保、生态高效、清洁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4.服务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促进开放发展。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主动服务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助力全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检验检测、标准创新、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产业服务基地,同时引导检验检测资源向具有土地、资金、环境和人才优势的区域集聚。着重打造内陆技术标准高地,指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重点加强国际标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标准与国内标准的一致性研究,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检验检测标准,开展检验检测认证结果和技术能力国际互认。积极开展省际、国际间标准化交流活动,加大物流和信息流数据标准研制力度,抓紧制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网络安全的执行标准,为渝新欧、沿长江口岸大通关建设提供技术标准支撑,提高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水平。
5.服务民生改善,促进共享发展。纵深推进“服务型质监”建设,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96333”电梯应急平台建设和运行,研究建立公租房、廉租房等电梯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探索推行电梯、客运索道等领域安全责任保险;助力实施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完善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强化民生计量监管,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乡村社区医疗计量免费检定”民生实事项目,全面落实医疗机构主体责任,建立医疗计量标准化监管服务体系,严厉查处医疗计量违法行为,形成医疗计量分类监管长效机制;加大民生领域产品执法力度,强化识真辩假知识宣传,把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品和消费者反映强烈的质量问题产品持续纳入监管范畴;加强气瓶、城区埋地压力管道等民生设备安全状况研究,提供数据和实例分析,积极争取纳入全市民生实事项目。
(二)大力推动“三个转变”,助推质量“生态链”构建完善
1.推动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变。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纵深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围绕全市“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效率,助推西部创新中心的“窗口”地区建设。鼓励企业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质量性能跨越性进步,加快传统加工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推动电子通信、汽摩、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推广可靠性技术和构建质量提升联盟,促进产业链深度延伸,实现总体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开展质量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智能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助推优势产业集群带动中小微企业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提升产业质量竞争力。深入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组织生产管理一线工人进行质量技术攻关。强化质量研究机构和质量教育学科建设,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建设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促进质量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
2.推动重庆速度向重庆质量转变。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创新质量发展机制。转变质量观念和质量结构,围绕产业生态链形成市场化的质量管理机制,围绕创新创业生态链构筑全流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围绕质量发展生态链夯实可持续的质量管理基础,构建质量完整生态链。认真开展全市质量工作考核,加强宏观质量统计分析,建立质量对比提升工作机制。完善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推进质量信用信息社会公示。全面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检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解决一批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持续开展质量强区(县)建设,积极启动质量强镇、质量强园、质量强企活动。督促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鼓励采用科学管理方法,引导在大中企业全面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建立质量提升服务平台,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咨询、技术支持等公共服务。积极开展热点产品及通信、交通、银行、旅游、医疗等行业顾客满意度测评,激励重点产业和服务行业提高质量水平。加强质量宣传工作,不断推进质量文化建设,提升公众质量意识,推动质量社会共治。
3.推动重庆产品向重庆品牌转变。加快质量供给创新,全面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狠抓质量品牌提升,进一步把提升质量摆到战略位置,真正发挥质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加大政府激励和奖励力度,建立和完善以市场取向、企业自愿为基础的名牌产品评价机制。探索建立重点行业服务质量评价方式,将“名牌战略”延伸到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完善市长质量管理奖制度和评选规范,加强培育、指导和服务,适时拓展评选范围,逐步延伸小型企业、建筑业、服务业、教育卫生及非赢利组织,引导和激励全市企业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知名品牌示范区等创建工作,提高重庆的城市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全方位打造“品牌重庆”。
专栏1 “十三五”时期质量管理工作量化指标 | |
项 目 | 指标 |
新增中国质量奖或提名奖(项) | 1 |
新增市长质量管理奖及提名奖(项) | 30 |
培育重庆名牌产品(个) | 800 |
培育支柱产业售后服务平台(个) | 3 |
支持企业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家) | 1000 |
争创国家级优秀QC小组(个) | 50 |
争创市级优秀QC小组(个) | 1000 |
(三)严守质量安全底线,助推质监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1.全力保障特种设备安全。建立健全特种设备科学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相结合的法制、体制和机制,实现安全性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力争2020年末,安全与节能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坚持依法治特,创新安全监管,实施多元共治,构建“大安全”保障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特种设备本质安全,同步降低设备故障率和事故率,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提出的更高的安全保障和服务需求。建立以风险管理为主线的特种设备安全治理体系,以“互联网+”等信息化为手段,全面建立实现特种设备安全标准化。加强重点设备和薄弱环节的安全监察,大力推行网格化、分类监管模式,完善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防控体系,遏制重特大特种设备事故。强化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创新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机制,推行电梯使用安全“首负责任”,推动监察职能从“监督管理并重”向“强化监督”转变。实施基于风险的分类监管,探索建立安全监察、技术检查与行政执法相结合的安全监管制度。加强应急技术研究,强化应急管理保障机制建设,建立监测、研判、预警、处置无缝衔接的风险防控体系,积极申报国家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演练中心。加强特种设备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提升基层监管能力,深入推进企业特种设备安全标准化建设。建立西部特种设备职业学院,培养特种设备管理和操作的中高级人才,解决特种设备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积极稳妥推进特种设备检验改革,不断提升特检高技术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积极推广新技术,加强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水平。
专栏2 “十三五”时期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量化指标 | |
项 目 | 指标 |
万台特种设备事故(起) | 0.40 |
万台特种设备事故死亡人数(人) | 0.38 |
特种设备使用登记率(%) | ≧97 |
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率(%) | ≧94 |
特种设备定检率(%) | ≧84 |
一般事故隐患整治率(%) | ≧96 |
重大事故隐患整治率(%) | ≧95 |
30台及以上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标准化管理覆盖率(%) | 100 |
2.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提高企业质量意识,狠抓企业自律措施,落实三位一体监管机制,着力构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新格局。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监测、监督抽查和联动处置,助力产品质量提升。强化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建立质量安全风险快速处置机制,定期发布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形成社会共治的质量工作机制。加大产品质量抽查力度,改革完善监督抽查制度,以提高产品质量问题率为发现导向、推行摇号抽查和政府购买服务。深入开展“质监利剑”行动,着力用好缺陷产品召回手段,加大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力度,提高执法打假威慑力和公信力,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
3.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加大机动车安检机构、煤矿强检计量器具等重点领域和重点消费品安全监管力度。大力推进机动车安全检验改革,实施分类考核评价。强化煤矿强检计量器具监管,进一步落实好制度、职责、申报、检定和检查五个环节工作任务,促进煤矿强检计量器具管理水平提升。推动涉及安全的重点产品生产单位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深化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切实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专栏3 “十三五”时期质量监督工作量化指标 | |
项 目 | 指标 |
重点产品和质量问题突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覆盖率(%) | ≧90 |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 | ≧90 |
机动车安检机构市级摇号检查率(%) | ≧20 |
机动车安检机构区县监督检查率(%) | 100 |
(四)夯实质量技术基础,助推质量保障能力提升
1.加快完善量传溯源体系,强化计量的基础保障功能。加强计量技术研究,加快民生安全、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的计量检测技术研究和标准物质研制,加强具有产业特点的量传溯源技术和产业关键领域、关键参数测量、测试技术研究,加强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计量传感技术、远程测试技术和在线测量等先进技术方法的研究和应用,进一步提升计量检定、校准测量的技术水平。加强计量服务和保障能力建设,加大计量装备投入,加快研发和改造计量标准装置,统筹规划全市计量基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提高计量量传溯源覆盖率和有效性。加快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将重庆纳入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规划;加快能源计量服务体系建设,增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资源消耗数据在线采集和实时监测力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对全市依法管理、国家重点管理、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的计量监管,加强对水、电、燃气表、出租汽车计价器、农贸市场衡器、加油(气)机、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检验等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计量器具的计量监管,建立完善市、区县两级政府部门以及技术机构、行业协会协同联动的计量综合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生产经营者自律、行政部门监管、社会各界监督”的诚信计量保障机制,引导再培育诚信计量示范单位。
专栏4 “十三五”时期计量工作量化指标 | |
项 目 | 指标 |
新建计量基标准(项) | 180 |
研发和改造计量标准(项) | 15 |
制修订国家及地方计量技术规范(项) | 30 |
国家承认的计量检定、校准测量能力(项) | ≥1200 |
全市依法管理的在用计量器具量传溯源覆盖率(%) | ≥95 |
国家重点管理计量器具受检率(%) | ≥96 |
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受检率(%) | ≥95 |
引导再培育诚信计量示范单位(家) | 2000 |
实现国家万家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资源计量数据实时、在线采集(家) | 50 |
2.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发挥“标准化+”效应。加快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整合标准技术资源,推动质量标准技术创新,促进质量、标准、科技和产业同步发展。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地方标准化管理体制,统筹改革地方标准,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加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鼓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大中型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增强全市产业和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强国际标准文献服务工作,加大国际标准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加强对主要经济体技术性贸易壁垒变化趋势的研究,强化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免费向社会发放TBT通报,为重庆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提供“通行证”。进一步加强标准应用推广,引导企业建立标准化工作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积极推进各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标准创新能力,推动将先进技术、发明专利转化为标准,有效提升科技成果技术标准转化率。加强标准化与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政策的紧密衔接配合,应用标准化的理念和方法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继续推行标准化工程师制度,引导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增设标准化专业和课程。
专栏5 “十三五”时期标准化工作量化指标 | |
项 目 | 指标 |
新增国际标准(项) | 20 |
新增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项) | 800 |
新增地方标准(项) | 500 |
培育团体标准(项) | 400 |
创建市级以上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家) | 100 |
新增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个) | 20 |
新增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个) | 30 |
新增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个) | 10 |
新增市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个) | 20 |
重点领域重点产品采标覆盖率(%) | 85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 | 90 |
3.深入推动资质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强化认证认可的桥梁纽带效应。积极推进认证认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加快形成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的认证认可工作格局。围绕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求,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推动全市检验检测机构上档升级。强化3C指定资质和国家认可实验室的争取力度,积极推进两江新区“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创建,推动检验检测机构集约发展。围绕全市深化改革大局和产业发展目标,加强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工作,推动全市各类体系和产品认证量质并行。不断加强强制性产品认证和自愿性产品认证工作力度,加大各类管理体系认证、低碳节能认证和食品农产品认证推广力度,推动产品质量和管理体系提档升级。
专栏6 “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工作量化指标 | |
项 目 | 指标 |
新增国家认可实验室(家) | 10 |
新增资质认定获证检验检测机构(家) | 60 |
新增3C指定检验资质(项) | 5 |
新增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张) | 500 |
新增自愿性产品认证证书(张) | 200 |
新增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张) | 300 |
新增绿色产品认证证书(张) | 30 |
新增新领域认证项目(项) | 1 |
4.大力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检验检测的综合服务能力。结合全市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加快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争创国家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高标准建成标准科技研究及展示平台、城市能源计量中心、笔记本电脑质检中心、电梯及起重机械质检中心等国家质检基地一期工程;围绕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全面实施二期工程,新建页岩气、新材料、智能汽车等产业检测公共技术平台和计量基(标)准体系及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形成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培育和壮大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市场,促进检验检测服务业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系统内技术机构力争完成行政事业性收费20亿元,完成经营服务性收入4亿元,平均年增长率15%以上。加强高、精、尖、缺等检测设备的投入,力争“十三五”末质监技术装备总值达到9亿元。加大检验检测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强重点仪器、关键检测设备的技术攻关,推进快速检测仪器设备、方法的应用。加快推进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拓展承检产品、参数范围,填补检测空白领域和解决检测薄弱环节,提升检验检测公信力、贡献率和有效性。
专栏7 “十三五”时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建设项目
|
1.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标准科技研究及展示平台)(续建) 2.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演练和考试平台(续建) 3.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续建) 4.国家笔记本电脑质检中心(续建) 5.国家电梯及起重机械质检中心(续建) 6.应用工程检测中心(续建) 7.万州计量质量检测基地(续建) 8.国家珠宝首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筹建) 9.汽车安全与排放试验公共检测平台(新建) 10.智能客车系统测试评价平台(新建) 11.国家消防及阻燃产品质检中心(新建) 12.机器人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新建) 13.新材料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新建) 14.页岩气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新建) 15.智能制造标准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新建) 16.计量基(标)准体系及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新建) 17.清洁能源承压装置安全及节能技术研究中心(新建) 18.电梯及升降机安全技术评价中心(新建) 19.特种设备技术保障快速反应中心(新建) |
(五)强化改革和法治意识,助推质监事业可持续发展
1.全面推进法治质监建设。加强对质监政策法规工作带有普遍性、共同性问题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涵盖质监职能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体系。在质监法规体系的修制定工作中,尝试引入听证程序,重点推进特种设备、标准化、计量等地方立法制修订以及缺陷产品召回、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分类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监督分级管理、计量校准管理、检验检测行为等文件制修订。遵循“依法改革、主动作为、点面结合、稳步推进”的改革思路,简政放权,规范行为,提质增效,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和创新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专栏8 “十三五”时期法治建设重点工作 |
1.制定《重庆市标准化条例》 2.修订《重庆市计量监督管理条例》 3.修订《重庆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4.配合制定《消费品安全法》 |
2.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稳步开展全市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深度推进系统内技术机构改革发展,提升能力水平,推动服务优化升级,促进单一常规业务向多元化综合服务转型。精准定位公益性和经营性分类,逐步推进重庆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事企分离或转企改制发展,在组织架构、运行模式、人事管理、绩效分配等方面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以“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的理念建设“质创空间”,积极发展标准事务所、品牌工作室、质量测试比对机构等质量服务新兴业态,构建充满活力的质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3.创新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动质监业务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深入推进“互联网+质监”服务模式,有效促进质监服务供给方式和管理模式变革。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体系,推进信息化系统集约化建设,采取租用硬件、集中托管和购买运行维护服务等方式,实现向统一购买云服务的模式转变。加强质监系统综合通信和“金质工程”专网通信业务合作,实现借力发展、合作共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度优化、整合全系统信息系统和资源库,建设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质量大数据。加强质监大数据开发利用,进一步拓展质监数据和信息采集渠道,针对重点业务领域开展数据挖掘、风险预警、决策支持等大数据应用相关工作。探索“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模式,争取在用户核心体验、检测检验产品电子商务应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实施“互联网+质量监督”行动计划,重塑监督抽查结构,再造业务流程,实现快速响应。拓展和丰富质监业务移动终端应用功能,实现与质监业务系统随时随地连接查询、全过程实时监控和结果的倒查追溯。加快构建质量信息资源云服务平台,向公众分享质监信息,提升质量信息化治理能力。
专栏9 “十三五”时期信息化工作重点建设项目 |
1.“互联网+质量监督”行动平台 2.“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平台 3.企业质量信用分级评价与应用平台 4.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质量追溯公共服务平台 5.售后服务质量研究及公共服务平台 6.缺陷产品召回管理信息平台 7.质量安全监督抽查风险监测平台 |
4.着力推进质监科技进步。以社会化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加快应用技术科研开发,着力解决制约质监事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不断完善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与生态环境的检测技术手段,加大重点仪器、设备和装备的自主研发力度,努力提高质监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实施效果,成链条式设计质监科研工作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统筹衔接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环节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质监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注入新动力。充分发挥国家质检中心的科技攻关和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提高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完成电梯、升降机检测中心的筹建任务,新批准筹建珠宝及首饰制品、新材料等国家质检中心,形成完整的国家检测中心体系,实现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覆盖,助推重庆西部创新中心建设。
专栏10 “十三五”时期科技工作量化指标 | |
项 目 | 指标 |
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项) | 5 |
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项) | 50 |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项) | 10 |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篇) | 150 |
获得专利授权(项) | 40 |
新增国家质检中心(个) | 3 |
5.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强化党管干部原则,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培养选拔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好干部,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实干的干部队伍。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机制,改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分配制度。持续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提升专业能力为核心加强专业化建设,以强化思想教育为重点加强职业化建设,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加强正规化建设。
专栏11 “十三五”时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量化指标 | |
项 目 | 指标 |
各类人才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比例(%) | 80 |
各类人才研究生学历或学位人才比例(%) | 18.5 |
新增专业技术人员正高级职称(名) | 8 |
新增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名) | 50 |
新增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名) | 1 |
新增获得国家质检总局优秀中青年专家(名) | 2-3 |
新增重庆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名) | 2-3 |
新增各类国家级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名) | 10 |
引进或聘用博士研究生(名) | 10-15 |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强化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对质监事业发展科学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把控,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健全规划执行、检查、考核的长效机制,完善规划执行责任制,强化规划执行的连续性。加强质监党组织建设,针对质监行政机构和技术机构的不同特点,进一步理顺内部工作关系,不断把握质监工作的规律性,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严格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为质监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二)畅通资金保障渠道。进一步加强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和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措施为辅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抓紧分解落实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重点支持对支撑质监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的基建项目、科研项目、高端检测仪器设备和执法装备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规范项目预算编制、提高项目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加强项目资金的透明度和流程的规范化,做实做细预算支出,全面保障质监事业正常运行。
(三)构建科学宣传机制。依靠新闻媒体,提高质监工作社会参与度,通过有影响的电视台、报社等载体,正面宣传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提升市民的质量安全意识;依靠自媒体,提高质监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围绕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世界计量日、世界标准化日、国际认证认可日、质量月、安全生产月、科技周等重要节点,策划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营造“人人关心质量、人人追求质量、人人监督质量、人人享有质量”的社会氛围。
(四)弘扬质监特色文化。坚持弘扬主旋律,增强全市质监系统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而提高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提升服务大局和探索创新的本领。以开辟文化新阵地、丰富文化新载体、培育文化新氛围、打造文化新品牌的特色文化建设理念,着力打造“质量文化”,助推经济发展;着力打造“服务文化”,密切干群关系;着力打造“安全文化”,护航百姓生活;着力打造“组织文化”,凝聚职工力量。
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办公室
2016年4月5日印发
11月19日至2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
新华社里斯本11月23日电(记者孙奕...
为充分发挥外出施工行业党建引领作用,...
11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
近日,全省居民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杭州11月19日电(记者 董雪、唐弢...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安全生产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安全生产资讯网 aqsczx.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