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全生产资讯网!

首页

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科技发展和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时间:2022-03-10 来源: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 作者:佚名

  

  津市场监管科〔2022〕2号

  

  

  市药监局、市知识产权局,各区市场监管局,委机关各处室和各直属单位:

     《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科技发展和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十四五”规划》已经2022年第1次委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22年2月18日

  (此件主动公开)

  

  

  

  

  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科技发展

  和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十四五”规划

  

  2022年1月

  目录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4

  (一)发展基础 4

  1.科创活动日趋活跃,创新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4

  2.机构建设初见成效,科技硬实力不断增强 5

  3.规范制度逐步优化,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5

  4.人才培养加快步伐,智力支撑逐步稳固 5

  5.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协同创新模式逐渐形成 6

  6.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示范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6

  (二)存在问题 6

  1.科研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6

  2.科技资金保障能力不足 6

  3.人才队伍创新活力不高 7

  (三)形势与机遇 7

  1.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市场监管技术提出新需求 7

  2.新发展格局对市场监管手段提出新要求 8

  3.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市场监管工作带来新变化 8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9

  (一)指导思想9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0

  三、建设任务 11

  (一)实施“智能监检”科研能力提升工程 11

  1.实施检验检测前沿技术攻关 11

  2.开展智慧监管提升示范行动 13

  (二)实施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工程 14

  1.培育三个国家质检中心 14

  2.培育五个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 15

  3.培育六个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 17

  4.培育三大省部级科普基地 19

  (三)实施人才引进培育工程20

  1.创新“交流+引进+共享”人才引进模式 21

  2.探索“团队+平台+机制”人才培育路径 21

  3.健全“评价+考核+激励”留才用才机制 21

  (四)加强科技合作和技术交流 22

  1.深化与科研单位合作 22

  2.深化京津冀兄弟单位科技合作交流 22

  3.深化国际前沿领域合作交流 23

  (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23

  1.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工程 23

  2.深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23

  (六)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 24

  1.服务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24

  2.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整体跃升24

  四、保障措施 25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25

  (二)创新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25

  (三)完善科研管理和推进体系 26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天津由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迈进,实现“一基地三区”定位、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是市场监管系统释放机构改革成效、推动市场监管现代化的重要攻坚期。统筹“活力、秩序、质量、安全”四件大事,科学编制并实施好“科技发展和技术机构能力建设”规划,对于抓住和用好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天津市市场监管系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天津市“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和总局《“十四五”市场监管科技发展规划提纲》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市场监管与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关联愈加紧密。“十三五”期间,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科技工作围绕新时期市场监管新任务和新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践行“科技强检”,运用战略思维与系统思想,全力投身科技创新实践,提升科技基础和创新能力,圆满完成“十三五”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为市场监管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科创动力。

    (一)发展基础

  1.科创活动日趋活跃,创新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市场监管系统科技创新成果取得新突破。累计申请科技项目18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4项,省部级项目51项,市场监管委项目111项,获得6项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累计发表论文667篇,申请专利80项、软著80项,主导或参与制修定各类标准143项,参与编写书籍18部。

  2.机构建设初见成效,科技硬实力不断增强

  以提升技术机构能力建设为导向,为创新发展搭建平台和载体。培育建设一批国家质检中心,其中“国家运动健身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国家节能环保计量仪器仪表质检中心(天津)”获总局批准正式成立。联合建设“综合能源计量与评价实验室”、组建“天津市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工程中心”、创新合作模式,与大学、科研院所、学会、协会等共建一批战略合作平台和教学实践基地。

  3.规范制度逐步优化,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围绕科技创新的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制定了《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出台了《深化市场监管科技创新措施》,有效激发科研人员活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4.人才培养加快步伐,智力支撑逐步稳固

  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全系统技术机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965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83%,其中硕博390人;高级职称人员达388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地方领军人才11名,各类国家级技术委员会委员、评审专家80余名。

  5.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协同创新模式逐渐形成

  深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自主研发与消化吸收一体化,累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3项。对外交流取得显著成效,执行境外培训、出访交流53次,执行监检、实验室比对等任务37批次,累计139人次。达成了《关于拓展双边〈友好协作关系备忘录〉的协议》(捷克)合作框架协议。

  6.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示范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全委技术机构以许可、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方式签订技术转让合同近百项,涉及合同金额上千万。

    (二)存在问题

  1.科研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虽然市场监管系统进行了系列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但大部分下属单位内部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尚未设立科研管理部门,且没有专职科研管理人员,导致科研管理工作职能不清、任务不明、流程不规范、统计不及时,影响科研效率和产出。

  2.科技资金保障能力不足

  由于机构改革、财政紧缩、疫情影响等不确定因素,科研资金投入不足、来源渠道单一,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科技创新活动的需求。“十三五”时期累计科研投入1.1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较先进地区仍有差距。科研投入中80%来源于自筹资金,财政拨款的科研专项资金支持严重不足,对科研活动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发挥不够。

  3.人才队伍创新活力不高

  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不够顺畅,现有人才资源尚未发挥最大效能。特别是缺乏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影响力不足。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力度不够,科研人员的评价标准尚不明确,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不完善,导致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不足,科研质量不高。

     (三)形势与机遇

  1.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市场监管技术提出新需求

  当前,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生产经营的现代化程度、产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市场监管工作仅靠简单的“望、闻、问、切”难以诊断症结,必须更加注重运用风险监测、监督抽验、快速检测等技术手段,依托产品标准、技术规程、检验数据等,为日常监管和行政执法提供技术支撑,不断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市场监管领域的科研工作也逐渐从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向现场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方向发展。未来,必须深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丰富监管技术手段、加大技术储备,补齐检验检测、风险预警、科技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提升监管工作的科学技术支撑能力。

  2.新发展格局对市场监管手段提出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建立国内有效的需求体系,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市场监管必须适应市场变化形势,把握市场规律,始终要把推动监管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作为重大任务,加强全过程、全领域、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建立食品“从田头到餐桌”、药品“从实验到临床”、特种设备从“设计到报废”、重要消费品“从标准到使用”的监管链条,加强计量、标准、合格评定、特种设备检验等质量技术信息资源整合聚集和开放共享,这些监管要求必须依赖监管手段创新保障监管效能。

  3.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市场监管工作带来新变化

  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演变产生深远影响,全球化发生重大调整,全球治理面临重重挑战,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市场监管必须积极参与市场监管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制定,在检验检测技术、监管能力、标准制定等方面争夺国际话语权。同时新冠疫情的常态化防控给食品安全检测等重点领域带来挑战,例如冷冻冷藏产品和冷链物流环节被新冠病毒污染风险,对全链条安全检测能力的提升提出更高要求。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四个面向”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研为引领,以能力建设为依托,以合作交流为纽带,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动力,坚持“科技监管”“智慧监管”,强化创新,构建新时期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体系,提升市场监管科技治理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大局,强化创新引领。以市场监管实践需求为导向,开展系列科学技术研究,培育建设一批技术研发机构,将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市场监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支撑,以科技创新助推监管现代化。

  ——坚持重点突破,优化结构,加速全面融合。把握技术前沿发展态势,聚焦科技创新重大目标,整合和统筹各方创新资源,在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提高市场监管领域创新供给质量。

  ——坚持人才为本,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紧紧围绕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科技创新最优先地位,加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坚持交流合作,强化统筹,促进协同创新。加强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加大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力度,深度开展国内产学研合作,在交流合作中实现科技创新突破。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市场监管科技创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相互融合的科技创新格局,质量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迈入国内前列,引领和支撑天津市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升。组织开展科技项目不少于200项,科技成果登记不少于100项。力争在数字孪生智能检测、安全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创新人才引育模式,推动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揭榜挂帅”领军人物,打造一支具有突出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工程师人才队伍。

  知识产权登记成果显著增加。力争获得高价值专利不少于90项,发表SCI、EI、核心期刊文章不少于160篇,主导或参与编写专著不少于20本,主导或参与制修定各类标准不少于160项,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取得重大突破。

  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培育一批重点实验室、国家质检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科普基地等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制定“一一三三”工程目标,即:到“十四五”末力争再建一个国家质检中心,一个技术创新中心,三个重点实验室,三个科普基地。

  科技工作体系设计实现新发展。进一步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搭建成果评价桥梁,谋划制度实施体系,打造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大环境,发挥创新技术平台在创新和转化中的引领作用,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三、建设任务

  “十四五”期间,委属技术机构、处室及部门将结合自身实际及行业发展趋势,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夯实科技研发、科技管理、合作交流、成果转化和人才管理等方面基础,为扩大委所属各单位业务领域、夯实各自优势和业务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一)实施“智能监检”科研能力提升工程

  围绕市场监管重点项目、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民生安全类项目,加大资源要素配置力度,加快科研项目推进进度,重点支持检验检测前沿技术、检验检测方法、标准、风险预警等方面的科研发展,争取在智能检测、安全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1.实施检验检测前沿技术攻关

  围绕市场监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布局一批智能检测技术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参与《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传感性能的校准》、《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红外光谱法(FTIR)快速鉴别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植物蛋白饮料中添加剂对植物源性成分检验影响的评价方法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焊缝射线探伤评片与机器人分拣系统》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揭榜挂帅项目研究,形成一批技术标准和研究成果。加快新计量技术研发,破解部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点篡改数据、第三方运维商缺少统一校准等监管难点,研究细颗粒物(PM2.5)和宽范围颗粒物浓度测量系统校准新方法,搭建多环境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计量检测平台,提升粉尘、城市扬尘、烟尘CEMS颗粒物浓度监测系统溯源能力,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提供计量技术支撑。开展特种设备行业中材料微损伤、非金属材料损伤、极端环境下材料损伤方面的检测研究,发展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机器视觉、电磁涡流、物联网健康监测等先进技术加强特种设备检测技术的能力,推动数据驱动、先进无损检测技术与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深度融合,并以服务特种设备领域为中心,不断辐射至航空、航天、能源、船舶、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力争建成国内一流的智能检测理论和前沿技术创新高地。加快DNA探针、PCR、免疫、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等技术等在食品药品检测领域的应用研究,提升食品药品中生物安全、农兽药残留、化妆品非法添加化学物质、保健食品功能性成分、未知风险物等检测能力。在药品和医疗器械领域开展腺病毒载体疫苗对新冠病毒棘突变异蛋白小鼠体外抗体中和反应研究、金属接骨板/钉产品质量评估标准体系研究、中医器械标准体系研究。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尝试开展中远距离虹膜识别产业、锂离子电池隔膜产业专利导航分析,推动全市各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2.开展智慧监管提升示范行动

  在需求迫切的重点领域开发一批检验检测装置和系统,采集风险信息、融合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自动研判预警,形成示范效应,全面提升各领域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质检领域,以工业产品领域关系生命财产安全且质量问题频发的电线电缆产品为突破口,建立智能检测系统,实现全流程、全链条检测数据可追溯、数据分析智能化。计量领域,加快完善天津市计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库建设,开发计量器具自管理等新功能模块,推动一站式量值溯源服务,发挥信息融通优势,为计量监管现代化提供数据支撑。特种设备领域,建成示范性的特种设备智能监测预警与完整性管理平台,以数据驱动的石化设备健康监测、数据-知识混合驱动的电梯安全风险动态监测预警和游乐设施、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故障模式、机理、早期诊断预警为技术支撑,实现对石化装备、电梯、游乐起重等特种设备的动态安全风险评价、健康监测与完整性管理。食品安全领域,建立天津市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中心,搭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置大数据云平台,开发食品安全风险指数评价标准体系和分析研判预警决策支持系统。

     (二)实施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工程

  坚持“广泛培育、重点突破”建设思路,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平台在创新和转化中的引领作用,搭建产学研用创新合作大平台。广泛培育三个国家质检中心、五个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六个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三大国家省部级科普基地技术机构建设。争取到“十四五”末,完成“一一三三”工程,实现技术机构能力再上新水平。

  1.培育三个国家质检中心

  (1)国家特种设备焊接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以天津特检院为依托单位,推动建设“国家特种设备焊接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立足特种设备行业用金属材料、焊接材料质量检验,建设物理性能检测实验室、化学实验室、金相实验室、材料力学性能和无损检测等专业实验室,开展鉴定检验、公告检验、生产许可证检验、监督检验、仲裁检验、验货检验、委托检验等工作,到2025年,中心基本建成,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焊材产业、特种设备制造企业技术服务中心。

  (2)国家防火阻燃安全电线电缆检测中心

  以天津市质检院电材中心为基础,在现有电线电缆产品检测能力基础上,通过扩建电线电缆防火阻燃、新能源电线电缆产品性能检测试验室,实现具有“电缆及光缆燃烧性能分级”、“低毒性能试验”检测能力,具备满足IEC、BS和国家标准的阻燃耐火电线电缆性能检测能力,具备充电桩电线电缆、风能电缆等新能源电线电缆检测能力。同时检测中心能够有效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综合实力位居北方地区最先进行列,优势项目的检测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和权威性达到国内一流的检验检测实验室。

  (3)国家粮食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

  依托天津市食检院现有粮食检测基础和技术水平,针对国内粮食检测,特别是粮油类国家质检中心存在原粮检测空白现状,培育建成国内一流,集检测、科研、风险预警、技术服务、人员培训为一体的国家粮食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中心立足天津、辐射华北、影响全国,以国内检测项目齐全、技术水平领先、行业内影响力深厚为目标,服务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中心建成后实验室及配套设施面积达到10000m2以上,仪器设备原值达到1.1亿元以上,检测能力覆盖小麦、稻谷、玉米、豆类等粮食类所有重要产品、关键项目及“中国好粮食”检测项目,具备国际先进标准检测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储备粮质量安全发挥核心作用。

  2.培育五个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

  (1)国家市场监管石油化工技术创新中心

  聚焦石油化工行业的共性需求,围绕航空、汽车领域石油的开发,针对车用汽柴油、润滑油、航空燃油、氢能源等燃料能源产业,提升燃料的产品质量安全。开发产品升级、迭代的技术,形成集研发、测试、应用和产业化一体的上下游链条。力争打造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石油化工应用前沿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中心,建成研发、制造和服务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促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力推进本地及全国石油化工行业创新发展。

  (2)国家市场监管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置技术创新中心

  建设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大数据云平台,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探头、无人巡查、智慧预警等)、区块链(食品安全追溯)、生物医药(特需食品、军用食品、应急食品等)等食品安全产业相关企业,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采集、监测、研判、预警、应急处置新标准、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研究、转化和应用。

  (3)国家市场监管氢能储运承压设备全生命周期技术创新中心

  以天津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为依托单位,联合高等院校和企业,组建覆盖氢能储运承压设备研究、制造、检测和应用环节的技术创新中心。搭建氢能储运环节“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共同推进氢能储运环节技术创新。打造氢能储运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突破氢能利用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

  (4)国家市场监管首饰饰品技术创新中心

  依据国内消费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建设面向首饰饰品领域的安全性能检测、风险评价与监测能力的技术创新中心,突出行业技术支撑与服务作用,在新技术应用研究、检测技术、标准修订、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相关业务活动,为全国首饰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5)国家市场监管智能监控检测技术创新中心

  以天津市质检院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验平台为基础,通过提升电气安全检测、电气产品环境类检测能力、建设电磁兼容检测实验室、功能及效果评价实验室、实车测试试验场地、图像识别和信息处理实验室,提升智能监控相关检测能力。形成集技术评测、科研开发、终端产品检验等为一体的智能监控检测平台,助推天津市智能技术和产品市场化、产业化,促进京津冀地区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3.培育六个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

  (1)国家市场监管冷冻饮品风险防控及监管技术重点实验室

  以天津市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院为平台和团队基础,加强与冷冻饮品生产企业、高校等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基础,对冷冻饮品行业潜在的运用风险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建设。解决国抽细则与生产许可的种类不一致与未全覆盖的问题。重点研究初级农产品冷冻后生产许可及分类界定的问题。研究国内外相关标准、跟踪国内外舆情动态,为提升核查处置和监管效能,从技术角度追根溯源、分析查找不合格原因,建立原因排查清单,帮扶企业消除安全隐患,提高产品质量。

  (2)国家市场监管特种设备数字孪生重点实验室

  以天津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为平台和团队基础,面向特种设备,从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开展数据孪生关键技术的研究及融合。通过对数字孪生体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基本完整的数字孪生体体系,推进其在特种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基于五维数字孪生体模型创建数字孪生体的方法,使其适用于特种设备领域的不同应用对象。

  (3)国家市场监管化学污染物评价重点实验室

  以天津市质检院科研中心为平台和团队基础,构建化学污染物分析技术以及大数据模型的筛查系统,致力于为重点消费品的化学污染提供更为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为产品的安全监管、风险评估提供更为有利的技术支撑,为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标准制修订提供科研基础。组建权威的学术委员会引领发展,立足于打造成京津冀行业权威、国内领先的机构。

  (4)国家市场监管竞争治理技术重点实验室

  建立开放、协作、多领域交叉的数字竞争治理技术创新研究基地,吸引国际、国内该领域的高级人才开展国际前沿研究,为市场监管决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以反垄断执法、价格监督检查及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技术创新为主要研究领域,立足天津,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整理现有竞争法律制度框架,解决传统领域和新兴数字领域限制竞争行为与不公平竞争、不公平交易行为的违法性认定技术创新难题。

  (5)国家市场监管油墨质量安全控制及评价重点实验室

  以国家印刷装璜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平台和团队基础,围绕油墨产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溶剂残留、有害可溶性元素(铅、镉、铬、钡、锑、汞、砷、硒等)、甲醛等项目,对有害物质在环境中释放的污染性及在工业印刷品、食品包装印刷品中可能迁移至人体的有害元素危害性进行基础性及前瞻性研究。重点对油墨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检测能力及其对环境的污染性进行研究及评价。

      (6)无源植入器械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

  依托天津市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立足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和监管需要,从产业发展趋势和监管现状出发,聚焦上市前评价和上市后监管遇到的瓶颈问题和难点问题,重点解决无源植入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及共性关键技术、国内及国际该领域的标准制修订、新材料、新工艺、新功能的创新产品安全性评价和测试方法研究等共性关键问题,建立产学研联合工作平台,为国家和行业宏观决策提供科技支撑,为监管提供技术保障。

  4.培育三大省部级科普基地

  (1)天津计量博物馆

  对标国内先进计量博物馆扩提升改造天津计量博物馆,优化展厅布局,切实发挥计量博物馆作为“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和“天津市中小学生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科普价值。继续加强与国内各地方计量文化科普基地的横向交流联系,深化与国内各地方其他专业性博物馆的纵向沟通学习,切实提升计量博物馆文化形象建设、展厅布局形式、展品保养维护、人员专业培训、宣传手段推广等能力,将其打造成为行业性专业博物馆、计量文化的传播平台、计量工作的宣传阵地。

  (2)天津市特种设备安全科普教育基地

  依托天津特检院打造全市首个特种设备安全科普教育基地,增强市民安全意识和科学知识。以普及《特种设备安全法》、增强特种设备安全意识为宗旨,根据特种设备类别,突出重点,以安全体验和安全教育、科普教育为主题,利用光影、声音、动态模拟等技术手段推动各类特种设备制造、运行、事故场景教育,致力打造能有效提升社会公众的特种设备安全使用意识和面对特种设备事故时的自救互救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基地。

  (3)天津市食品安全科普基地

  依托天津市食品安全监测技术研究院打造全市首个食品安全科普基地,针对食品安全形势和社会民生需求,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科学知识宣传科普工作。提升改造科普影像大厅功能,完善科普基地的智能化、互动性等功能。重点建设食品相关知识展区、天津食品品牌文化、食品制作互动区及食品科技展区,着力打造食品安全检测知识科普区,完善科普基地的智能化、互动性等功能,满足社会消费者食品安全科普需求。

    (三)实施人才引进培育工程

  围绕检验检测科技人才队伍能力提升,紧紧抓住引进、培育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创新科技人才引育模式,优化人才评价考核激励机制,推动形成各条线科技监管引才、育才、用才大格局。

  1.创新“交流+引进+共享”人才引进模式

  建立健全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交流与联合培养机制,指导委属技术机构制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及配套政策。以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工程中心等为平台,引进专家学者,着力推动把检验检测高科技人才引进纳入全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继续争取各项政策支持。推动与各类国际级重点技术机构、院校开展人才共享协作、建设人才智库,汇聚检验检测、认定认可、质量管理、产业服务、科技管理等各领域方面的专家团队。

  2.探索“团队+平台+机制”人才培育路径

  推动技术机构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围绕重点研发领域建设创新团队,选拔德才兼备并具潜力的人担任团队带头人,并给与一定的人财物调配权,让青年科研人员脱颖而出。每年确定1至2个市场监管难点热点课题,给予重点扶植,让领军人物“挂帅”。丰富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组织多种形式的技术评比、项目竞赛等活动,推动科技检测检验人员技能水平、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深度挖掘本单位现有人才储备,大力培养具备潜质的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

  3.健全“评价+考核+激励”留才用才机制

  技术机构要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评价要素,注重实际业绩,避免论资排辈。在岗位评价基础上,完善人才考核体系,科学设置机构布局,实现岗位配备合理、人尽其才。进一步完善分配激励体系,提高科技要素在分配体系中的比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效益评价体系,对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按照规定给予相应奖励。

    (四)加强科技合作和技术交流

  不断深化科技合作,深入推进京津冀监管协同创新,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发展,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内和国际市场监管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形成监管科技和技术交流开放合作新格局。

  1.深化与科研单位合作

  鼓励支持技术机构与高校、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融合各方的人才和技术资源条件,开展长短期相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合作项目,全面提高在前沿高端检验技术方面的科研能力和基础条件。通过科技管理培训、举办技术论坛和学术研讨等形式,加强市场监管系统技术机构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的综合发展,推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进步。

  2.深化京津冀兄弟单位科技合作交流

  围绕推进区域市场监管一体化总体目标,加速创新要素聚集,加强与北京、河北各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丰富区域间科技合作载体。推动与兄弟省市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技术成果共享共用,促进模式互鉴、成果共享,提升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水平。

  3.深化国际前沿领域合作交流

  围绕促进“一带一路”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推动检验检测、合格评定、质量检验等技术标准统一和国际互认,推动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加强科研人员交流培训。制定邀请国外专家来津技术交流计划,强化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行业龙头和国际标准的引领作用。

    (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依托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平台,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核心,积极推动成果转化,进行技术试验、孵化、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工程化、示范化、市场化、产业化。

  1.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工程

  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专项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商品产品的方法研究。加大技术机构的技术装备升级和科研资金投入,全面提高成果转化的技术保障能力。培育和发展特色明显、服务能力突出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支持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为系统内技术研发提供服务。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决策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发挥知识产权保护作用,发挥知识产权保护作用,激活科技成果转化动力。

  2.深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着力打造一个覆盖产品质量、食品、药品、计量、标准、特种设备等集检验、检测、试验、研究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成果、产业服务、科技金融、市场应用等公共科技服务能力。推动各个技术机构向社会开放市场监管系统的实验室资源、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支持企业利用开放实验室资源开展质量检验、研发测试和标准验收等活动,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促进自主创新和质量提升。

    (六)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

  1.服务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围绕“十四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主要目标,以构建“1+3+4”产业体系为战略抓手,重点围绕智能科技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石油石化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集聚化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市场监管科技创新服务资源与重要产业集群深度融合。鼓励有条件的技术机构,面向产业集聚区,培育技术服务机构。支持委属技术机构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合作,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共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提供科研、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等一揽子服务,推动产业集群内产品和技术创新升级。

  2.服务产业链水平整体跃升

  以产业链为核心抓手,瞄准我市信创、高端装备、集成电路、车联网、新能源、航空航天、新材料、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中医药、绿色石化、轻纺12条重点产业链,结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趋势,协同推动建设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能力建设,搭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形成安全稳定、富有韧性的产业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成立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交流处,加强科技创新谋划推进工作。加强本规划与科技创新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实施的衔接,加强与科技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沟通。推动各相关部门将实施科技创新纳入重要工作内容,制定年度计划安排,加强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树立“一盘棋”思想,夯实人、财、物等基础保障,形成工作合力。实施监督考核机制,把规划落实具体任务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二)创新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强财务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在委技术机构年度预算中对科研项目管理、技术机构能力建设和研发培训给予固定额度经费支持。推进科技金融模式创新,积极利用财政拨款、政府债券、自筹资金以及建立合作等形式拓宽科研资金投入渠道,通过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推广等创造的经营收入及竞争性课题经费、财政资金后补助等政府财政补贴等形式,为规划实施提供财力保障。

    (三)完善科研管理和推进体系

  落实好总局、市级科技计划等在研项目的实施、管理和验收工作,保障科研任务顺利推进。开展全市市场监管科技发展需求调研和技术机构创新发展调研,科学制定年度项目计划。开展市场监管科技成果推荐,促进科研项目出成果、上水平。加强科研项目监督检查,强化对科研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落实科技项目承担主体单位责任,规范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

  


原文链接:http://scjg.tj.gov.cn/tjsscjdglwyh_52651/zwgk/zfgznew/bdwwjnew/gzwjnew_1/202202/t20220225_581419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隔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安全生产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安全生产资讯网 aqsc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2 13391776757 010-56278284 13366461258 010-53386795
监督电话:1861082293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zfyjsfzdyzx@163.com  客服QQ:321579164 通联QQ:3115014313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农兴业资讯中心